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估计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不陌生,尤其是《三国演义》,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还将故事情节编排得跌宕起伏,令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被故事吸引。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虽然是根据历史背景创作,但其中的许多情节、人物刻画并非完全符合史实,更多的是演绎和加工。因此,尽管它能带给我们许多乐趣,但我们还是应当理性看待,不能将其作为历史的唯一依据。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些本来在历史上十分出色,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被“黑”得一无是处的历史人物。
第十位——麴义
麴义,东汉末年袁绍帐下的一位勇猛将领,才华出众,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精通羌族的兵法。在历史上,麴义曾在界桥之战中大破公孙瓒,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被彻底丑化,刚一登场就被赵云一枪击杀,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完全丧失了应有的英勇与智慧。
第九位——高览
高览,字文鸯,历史上与张郃、文丑、颜良并称“河北四庭柱”,是袁绍麾下的重要武将,后投降曹操,并在曹丕执政时期成为魏国的中坚力量。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同样被削弱。高览本应是一个深得曹操信任的将领,但小说中却让赵云一枪秒杀,毫无反抗之力,这完全与他在史实中的强大战斗力不符。
第八位——王朗
王朗,字景兴,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学识渊博,堪称经学大家,历史上以学术与政治才能闻名。他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不可小觑。但在《三国演义》中,王朗却成为了诸葛亮口中的“傲慢愚昧”的代表人物,甚至被诸葛亮骂得活活“死”掉,完全失去了历史上的风采。
第七位——于禁
于禁,字文则,魏国的重要将领,原是鲍信的部将,后投降曹操。在张绣叛乱时,于禁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冷静,获得了曹操的高度评价。然而,《三国演义》却将其描绘成一个轻易投降关羽的懦夫,理由是与庞德争功。事实上,于禁经历了几十年的战斗经验,怎会如此轻易动摇?小说中的这一描写,显然是对历史人物的过度贬低。
第六位——鲁肃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蜀汉的著名战略家,性格豪爽、志向远大,历史上他提出了著名的“鼎足江东”战略,为孙权稳定江东局势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几乎成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不仅参与度低,且在情节推动中并未发挥他应有的谋略才华,完全未能体现他在历史中的真正地位。
第五位——魏延
魏延,字文长,蜀汉的名将,深得刘备的器重,尤其是在镇守汉中时,成为了刘备的得力助手。他不仅在诸葛亮的南征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三国演义》中将魏延塑造成了一个心怀叛意的反贼,最终被自己的部将马岱斩杀,历史上真正忠诚且勇敢的魏延,在小说中却成为了背叛者的典型。
第四位——曹仁
曹仁,字子孝,是魏国的名将,追随曹操多年,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了宛县叛乱,并在襄樊之战中保卫了樊城,屡屡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曹仁战斗力却频频受到质疑,经常在战斗中被其他将领压制,显得十分软弱,完全与历史中的曹仁大相径庭。
第三位——张飞
张飞,字益德,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以“万人敌”闻名。历史中的张飞不仅勇猛,还充满智慧,参与了众多关键战役,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三国演义》将张飞描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只知冲锋陷阵的武夫,忽略了他作为一名统帅的深谋远虑。虽然他勇猛过人,但小说中对其智谋的忽视,削弱了张飞在历史中的全面性。
第二位——曹真
曹真,字子丹,魏国名将,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多次取得辉煌战绩,曾成功击败羌胡联军,平定河西,甚至击退了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官拜大将军。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曹真的功劳却被司马懿一笔带过,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司马懿虽然在小说中被塑造得几乎无所不能,但曹真的军事才能却被大大削弱,显得有些“没用”。
第一位——周瑜
周瑜,字公瑾,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统帅,外貌俊朗,才情出众,琴棋书画皆通。在正史中,周瑜被誉为“王佐之才”,孙权亦称赞他为江东的重要人物。周瑜不仅能文能武,且胸怀广阔,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却被刻画成了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的人,他的形象与历史上的风度翩翩、豪杰风范完全不符,这种描写显然是对他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