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手攻灭了金朝,彻底结束了金国的统治。然而,金朝的灭亡并未为南宋带来持久的安宁,反而埋下了新的危机。南宋一度感到如释重负,但就在金国覆灭后,蒙古成了更强大、更具威胁的敌人,逐渐显现出它的强大势力。
在这一时期,南宋的疆域还覆盖着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尽管与蒙古军相比,南宋的步兵和骑兵显得逊色,无法与蒙古的精锐部队匹敌,但得天独厚的江南水系却成为南宋的一张王牌。长江的纵横交错与发达的水系,加之南宋建立的严密防线,使得南宋在抵御蒙古军南下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依靠强大的水军力量,南宋对抗蒙古侵袭的能力依然坚挺。
然而,事态发展远超南宋的预期。1275年,随着元军的推进,镇江落入了元军的掌控。镇江背山面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扼守长江通道的军事要地。元军凭借镇江的战略位置,开始深入南宋腹地。为阻止元军的进一步推进,南宋决定与元军在焦山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当时,南宋军队由两淮镇的名将张世杰与孙虎臣指挥,他们在镇江水域集结了大量战船,组成数十艘战船一组的阵列,彼此用铁链和铁锁连接,以表达必死的决心,并希望凭借这一防线来抵挡元军的进攻。然而,元军的将领阿术看到这一阵势时,不禁想起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心生一计,决定模仿火攻战术。
宋军此时的战船已经成群结队,缺乏灵活机动的能力,一旦元军发动攻击,宋军的战船便陷入困境,既无法有效反击,也难以迅速撤离。元军趁势追击,成功夺取了南宋的80余艘战船,及数百艘黄白鹞船,最终导致南宋惨败。这一战,类似九百多年前的火烧赤壁,标志着南宋在长江防线的彻底失守,之后元军势如破竹,直逼南宋的国都临安。
元军在攻占临安后,并未停歇,继续向南追击残余的南宋小朝廷。最终,南宋的最后一线希望化为泡影,元军追至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崖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座山脉向南延伸至海,形成一条天然的屏障。南宋小朝廷在这里设立防线,准备通过水战来抵抗元军。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从焦山水战中吸取足够的教训,依然依赖守势。
在张世杰的指挥下,南宋的水军部署了千余艘战船,将船只连成一体,四周设起楼棚,防止火攻,然而,元军并未因此受到阻碍。元军的张弘范将水军分兵数路,首先由李恒率先发起攻击,随后张弘范亲自指挥主力舰队攻势。经过激烈的水战,宋军的船只接连被破,最终,张世杰指挥下的南宋军队损失惨重,完全失去了反击的能力。在这一战后,南宋几乎全军覆没,临安之围彻底宣告破裂。
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元朝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南宋一度依靠江南水系的优势抵御外敌,然而,蒙古的水军逐步壮大,战术上灵活变通,逐渐剥夺了南宋的战略优势。元军通过收复金国的水军力量,并招降了许多宋军的水军将领,逐步补充自己的水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使得南宋的水军防线无法承受元军的强大压力。
南宋的失败,除了蒙古军的强大之外,最为致命的还是其战略上的失误。特别是水军力量的削弱和管理上的不善,让南宋在战局急转直下时,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防守沿海及长江下游的战略位置上,南宋一度过度依赖原有的水军优势,而忽视了其他战线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