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解放路2号的南京军区大礼堂低头在投降书上签字,呈交中国政府代表,这座建筑物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但其实“从建筑艺术上说,它属于地道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是中国建筑向西方现代文化过渡的标志性实例,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先觉语)。正因为它在政治、历史、建筑艺术诸方面都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价值,江苏省和南京市已将它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保护性的维修。
这座大礼堂的设计者是谁呢?他就是镇江人张谨农。
关于张谨农,许多镇江人不一定知道,但10年前被拆除的一幢小楼房,可能不少人还没有忘记。那就是在大市口解放路东侧,现在的肯德基快餐店原址上的小观音楼巷5号,原来有一幢造型别致的小楼房,面积虽然不大,但风格与中式民居迥然不同。它建造于抗日战争前。解放初期,这幢小楼房及其前后的附属建筑(约十几间平房)曾经做过团市委、市妇联的办公场所,60年代以后一直是张谨农大儿子张有诚一家以及七八户居民的住所。这座小楼房就是张谨农自己设计建造的,是他在镇江的家。
张谨农1897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喜爱读书。迫于生计,家人曾提出让他去钱庄学生意,他坚决不答应,最后争取到随哥哥去一所中学做旁听生。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今河海大学前身)。毕业后留在南京,从事建筑设计,后来又伙同几个学生成立了一个营造设计组织,专门从事商业性的建筑设计。由于他为人随和,各方面关系好,认识的人多,加上自1928年起南京成为当时的首都,基本建设项目很多,因此张谨农接手的设计任务络绎不绝,陆军军官学校礼堂仅是其中一例。
关于这座礼堂的设计经过,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寻觅总统官邸》一书作了详细的描述,现摘要如下:
1928年,蒋介石决定将自己兼任校长的广州黄埔军校迁来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开始了新校址的各项建设工作。为建造一座既气派又舒适的大礼堂,成立了以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钱大钧为主任、中央党部秘书长叶楚伦和清华大学校长罗家论为副主任的设计委员会,邀请15位建筑设计家参加工作,其中便有张谨农。
建筑专家们第一次拿出有100张图纸的设计方案,蒋介石看后表示不满意。于是再加班加点,一周后完成第一稿方案,蒋介石还是不满意。第三稿出来后,蒋介石恼火了,把钱大钧骂了一顿:“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设计不出我满意的方案,我要彻底换人!”
钱大钧说:“我有一个请求,请说“礼堂设计的原则要求。”
蒋介石伸出三个手指,说:“三个字,智、仁、勇。你懂不懂?你的脑袋笨,不代表所有设计人员都笨。回去把我的要求传达给大家,叫他们多动动脑子!”
钱大钧回去说给大家听,多数设计人员表示很难完成这个设计任务,有的索性要写辞职报告,但是,张谨农却说:“想想办法,能行!这实际上要求我们把礼堂设计得像一个既聪明又勇敢的人。”三天后,张谨农拿出了设计图纸。
钱大钧拿着图纸,带上张谨农去见蒋介石。图纸打开后,张谨农正要解释,蒋介石摆摆手,自己伏在桌子上认真地看了起来。出乎意料之外,蒋介石的脸上渐渐地有了笑容。他对张谨农说:“不错,不错,这正是我心中的大礼堂。宽宽的,高高的,像一个聪明的大脑袋,它是智的体现;尤其是中间,很宽,像一个宽厚人的胸膛,是仁的体现;礼堂上面一对高高的塔楼,既像一对大大的眼睛,又像一对刺破青天的宝剑,体现了一个勇字。”蒋介石说着,在图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段描写,是不是有根据不得而知,但这座建筑物可以确定是由张谨农设计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南京旅游局以及金陵图书馆等单位的网站上,查询到“该建筑出自工程师张谨农的手笔”等有关的佐证。
张谨农出了名,收入也多了,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他便把家小由乡下迁入镇江城里。一开始是典房子住,后来在小观音楼巷建造了一座住宅楼,这座欧洲样式的小楼在当时镇江城里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解放后,张谨农参加了治淮委员会,后随着治淮委员会到了安徽合肥,并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成了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员会委员,担任合肥市建筑局以及重工业局副局长等职,参予了安徽省许多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如合肥市政府大楼、皖南大学主楼、黄山宾馆等。
1963年7月13日,张谨农在合肥病逝。
张谨农的小儿子张有实在上海读中学时就加入了中共地下党,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了我国解放后第一批留苏研究生,1956年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自然资源的考察和研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专家、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
可惜的是,张谨农长期生活、工作在外地,其生平知之不详,这里写的也仅是一鳞半爪。但是,随着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期待,张谨农作为一位建筑学家的历史地位,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称号。因世交故,吴大观认张谨农为“干爸”,颇受其教诲。据张家亲友回忆,吴大观对“干爸”十分敬佩,每次见面都执礼甚恭。
张谨农的孙子张德世、张德界分别成长为镇江市体育局、商业局干部,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已光荣退休。身为张家第四代的张皓,现在江苏省镇江中学教务处工作。
稿件提供者:张皓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搜狐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