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离休干部,一位104岁的长寿老人。但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抗战老兵。
那一年,山河破碎,铁蹄踏来。那一年,少年执枪,誓死护国。八十年过去,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对于老兵武恩来说,心中的信念跟胸口的伤疤一样,从未消失。
104岁抗战老兵武恩。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摄
烽火少年:不做亡国奴
1939年,日军占领天津,18岁的高中生武恩亲眼目睹侵略者的暴行与奴化教育。当时,日军命令在每堂课前,学生们第一句话必须喊“天皇万岁”,而他的老师——一位地下党员,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告诉学生:“只要没有日本人拿枪逼你,就要喊——‘打倒日本鬼子,不做亡国奴!’”
这句话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少年的血性。武恩当即追问:“我不要做亡国奴,要怎么才能打鬼子?”在老师鼓励下,他和几个同学奔赴唐山,投身工人大罢工运动。
在那里,他们遇到了115师冀东抗日游击队的队员正在街头宣传抗日,一听说几个少年想打日本侵略者,就带着他们来到游击队根据地。于是,武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游击队战士,自此踏上革命征途。
入伍后,指导员把他带到一个班里交给班长,嘱咐道:“好好带这几个娃,他们上过学,有思想!”班长拉着他们的手说:“好,你们就听指挥,跟着我!”
刚入伍时,几个小战士什么都不会,班长手把手教他们练拳打枪、拼刺刀、扔手榴弹。在多次战斗中,班长与其他老战士总是冲在最前面,常常对他们说:“小鬼,不要怕,跟我来,我是共产党员!”
1943年,河北省大旱,饥饿与疾病蔓延,冀东抗日游击队只能以树皮、野草为食,许多战士腹积水严重。在此情况下,上级号召:共产党员带头吃树皮野草!
武恩发现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打仗的时候是冲在最前面的一批人,吃树皮时也是带头吃——吃多了可是要人命的啊!但面对武恩的疑惑,班长笑笑说:“不吃要饿死,我是共产党员,必须带头!这点苦怕啥!”
这句话从此牢牢扎根在了武恩心中,“跟着他们走不会错!”
同年7月,他如愿入党,从此有了更坚定的誓言:“我是一名战士,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即使豁出性命也要保家卫国!”
血与火的洗礼:拼到最后一刻
1944年5月,日军扫荡冀东根据地河北省平山县李各庄,得到情报的115师迅速组织反扫荡。
武恩所在44团接到命令,派两个连到河北省李各庄一带解救被困群众。
他们连夜急行打到李各庄时,只见村庄里火光冲天,哭声震天。在一片光秃秃的田野上,男女老少被脱光衣物,捆在一起,装在麻袋中。
此情此景,武恩既心痛又愤怒,发誓定要多杀日本鬼子,保护老百姓!
随即,他们与日军发生激烈枪战。由于日军用的新式步枪,而武恩他们用的是“汉阳造”、“老套筒”,火力悬殊,敌强我寡,浑身鲜血的连长怒吼一声:“上刺刀!跟他们拼了!”
武恩丝毫没有感觉害怕,他只知道面前的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混战中,一个日军从背后扑来。武恩猛然转身,与敌人近身肉搏,几个来回,终于将其刺倒,但身上也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伤口,至今疤痕仍在,遇到天气变化,奇痒难忍。
另一支“枪”:相机记录珍贵影像
同年,武恩被调任新闻宣传干事。因为他读的书多,担负起教其他战友识字的重任。一些战友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武恩想到一个办法,在行军时,把每个战士的名字写下来贴在前一位战友的背后,这样每走一步都可以记一遍,记牢了再贴新的字。
大家都夸这个方法好,每天都能认识新的字。
部队缴获了一台相机,指导员郑重交给他:“学会它,多记录珍贵的影像!”
此前,部队里几乎没有人见过相机,更别说知晓怎么用了。不久后,部队行进到河北的一个县城,武恩赶紧找到当地一家相馆,向老板请教如何拍照、冲洗。在这里,他学会了按快门、调焦距,还学会了在暗房里冲洗胶卷。
这台相机成了他的另一支“武器”,记录下战火中的点滴:“水上游击队”出征、老百姓含泪送别、和平集会中高举的旗帜……
每一次快门,他都小心翼翼,格外珍惜——因为胶卷稀缺,每一次拍摄都是在和时间赛跑。
他的照片,虽然只能印在印数有限的解放区报纸上,却让战士与百姓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希望。
从抗日战争拍到解放战争,武恩的镜头始终在战场上与人群中穿行。
如今的武恩已白发苍苍,但胸口的疤依旧清晰,像一枚无声的勋章。他常常会翻阅以前拍的一些老照片,给孙辈讲述那个令人难忘的战争年代的故事。
对于现在年轻人的幸福观,武恩很是感慨:“什么是幸福?可能有的人想的是有钱、有权、有美满的家庭,但我们那一代的幸福,就是不当亡国奴,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周本帅 实习生 池东来 张敬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