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到三国这一段动荡的历史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等雄踞一方的诸侯都极为重视谋士的招揽和使用。对于刘备而言,他之所以能够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建立蜀汉政权,与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的辅佐密不可分。然而,若从整体来看,蜀汉在顶级谋士方面仍显不足,尤其是庞统与法正先后英年早逝,使得刘备在用人上略显捉襟见肘。更为遗憾的是,在刘备一生中,他曾经错过一位足以影响局势的重要谋士。
这位人物并非《三国演义》中渲染甚多的徐庶,而是在正史中地位极其突出的陈群。《三国志》等史料记载,陈群先后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位君主麾下效力,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等要职,位高权重,等同于曹魏的宰相。他不仅在政治地位上极为显赫,更在律法制度上留下深远影响,可惜刘备未能将其留在麾下。
一
陈群出身于汉末至魏晋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颍川陈氏。他的祖父陈寔以高尚品德著称,父亲陈纪和叔父陈谌在当世亦享有盛名。相比之下,刘备虽自称是汉室宗亲,但因家道早已中落,少年时生活贫困,这也使得他与出身高门大族的陈群之间存在身份差距。从长远来看,这或许也是刘备难以真正留住陈群的原因之一。
颍川郡在东汉末年堪称人才摇篮,除了陈群之外,荀彧、荀攸、郭嘉、司马徽、钟繇等赫赫有名的谋臣皆出自于此地。兴平元年(194年),刘备任豫州刺史,曾任命陈群为别驾。当时,徐州牧陶谦病逝,全州百姓迎刘备接管徐州。刘备心动之际,陈群直言劝谏:“袁术势力正盛,若贸然东进徐州,必将与之交锋。倘若吕布趁机袭击我军后方,即使暂时得到徐州,局势也难以稳定。”然而刘备并未采纳陈群的意见,坚持出兵,结果不出所料,吕布果然偷袭下邳,并派兵协助袁术,最终致使刘备军大败。战后,刘备悔不当初,也因此失去了陈群这位极具远见的谋士。
二
公元196年,刘备在吕布的打击下彻底丧失徐州,局势急转直下。此后虽尝试反攻,却屡屡受挫。到公元198年,刘备不得不依附曹操,并与之合力讨伐吕布。次年,吕布被诛,曹操彻底掌控徐州,陈群也随之进入曹营,出任司空西曹掾,开始在曹操的幕府中崭露头角。此后,他仕途顺利,逐渐深得曹操信任。而彼时寄人篱下、无权无势的刘备,自然无法与曹操争夺陈群的归属。
在曹操升任魏公时,陈群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他与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人相比,并不以战场上的奇谋制胜著称,而是专注于律法与礼制的建设。他是九品中正制和魏律的主要创始者,为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因陈群在制定法度上功绩卓著,封其为昌武亭侯,并晋升为尚书。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数百年,直至隋唐才逐渐被科举取代。然而,这一制度也使得世家大族逐渐掌控政权,为司马氏最终篡权埋下隐患。
三
黄初三年(222年),蜀汉尚书令刘巴去世,陈群特地致信诸葛亮,询问刘巴的情况,并称其为“刘君子初”,言辞中流露出敬重之意。次年,陈群与华歆、王朗、许芝、诸葛璋等人分别致书诸葛亮,希望说服蜀汉举国归附魏国,但终未能实现。
至公元226年,曹丕临终前,任命陈群与曹真、曹休、司马懿共同辅政。四人中,陈群与司马懿是外姓重臣,而曹真、曹休则为曹氏宗室,既可相互合作,又能互为制衡。等到魏明帝曹叡继位,陈群地位愈加巩固,历任司空、录尚书事,官至颍阴侯。可以说,他不仅是魏国政权制度的重要奠基者,更是曹魏政坛上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综上所述,刘备之所以错失陈群,既有出身差距和势力薄弱的因素,也有未能听取忠告的失误。若陈群能够留在刘备麾下,或许蜀汉在制度建设与政治谋划上会更加稳固,但历史终究没有给刘备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