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最出类拔萃的汉臣之一,凭借那八个字的处世格言,竟能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间屹立不倒,成为时代公认的重量级大臣。
清朝虽由满族统治,但汉臣依然云集其中,其中不乏极其杰出的人物,其中一位更是三朝要臣。这个人就是张廷玉,他所经历的三朝正逢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盛世时段,命运也显得格外顺遂。
那么他为何会如此成功呢?首先,他的出身并非平凡。父亲张英在康熙年间就已考中进士,后来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从小受父辈的熏陶,耳濡目染礼仪与学问之道,到了28岁时也凭着自身努力考中了进士,奠定了扎实的学术与治理基础,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了深厚根基。
这一年对他的意义格外重大。初入官场时,他并不算顺风顺水,往往未获重用,处在边缘的岗位上苦心耕耘。直到1705年父亲张英去世,张廷玉才继承父业,逐步获得皇上的关注,才真正开始有机会展现才华,走上朝廷要道。
雍正登基后,国家经历过多次权力博弈的洗礼,朝局尚未稳定,元气亦需快速恢复。张廷玉为何会被他看中?首要原因是他本人的才学与求索精神,这是一位专注于学问并以真才实学著称的官员,具备将理论转化为治理实务的能力。
其次,他的父亲曾是雍正的老师,这层师生情结成为他被重用的隐形背景。随着军机处设立,许多制度与政务改革都需要高水平的智囊参与策划,张廷玉正是在这一阶段展露头角。雍正对他极端信任,凡事多向他请示商议,给了他广阔的施展空间。
因此,雍正去世后,他还被命令继续辅佐乾隆,并明确指出他可以与太庙同享祀典。这一待遇意味着他的牌位在他死后能与皇帝同列,这是清代汉臣所罕见的荣耀,足见他在朝中的地位之高与威望之深。
那么究竟用什么秘密让他在三朝之间获宠不衰?他曾与高士奇就此问题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少实用之道。曾说过“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强调在官场中,懂得收敛口舌、谨慎言行,比滔滔不绝更有分量。对于一个官员而言,克制与分寸感往往决定了走多远。
但现实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年老时,他因辞呈之事触怒了乾隆,原本由皇帝批准的辞呈却被他先行前往宫廷请罪,似乎是在示意自己与他人结党营私。圣旨据说由一名官员代笔送达,但在真正完结前,他就已经来宫请罪,令朝中产生了不少非议。最终皇帝只是对他削去了爵位,却保留了雍正时给予他的实权,既惩戒又留人,这也成为他晚年的一段争议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