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中,《旧唐书·列传第十五》提到:“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而《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所载的功臣名单基本与《旧唐书·列传第十五》一致。然而,《旧唐书·本纪第二》则记载不同:“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这就形成了两份互相矛盾的功臣名单。
熟悉唐史的读者一眼便能察觉其中疑点。例如,房玄龄、杜如晦皆是文臣,并无武力,他们若真去玄武门,只会成为累赘;屈突通时年七十,且担任工部尚书,早已年迈,怎会亲临战阵?而立下显赫战功的张公谨,为何在《太宗本纪》的功臣名单上反而消失?此外,高士廉虽是李世民的舅丈人,但并不以武功见长,按理应当留在秦王府保护宗室家眷。至于程咬金,当时爵位未及秦琼,按身份顺序不应排在秦琼之前,这些疑点都让人对功臣名单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从史料对比来看,两张名单必有一真一伪。我们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便能逐渐接近真相。首先,如果秦琼与程咬金真的参与了这场政变,以他们的勇猛与战功,李世民一方又何至于陷入险境,几乎丧命?史载张公谨在危急时独力关门抵敌,才扭转战局。若有秦琼程咬金这样的顶尖猛将,何至如此艰难?战后张公谨因此封为郡公,并获赐千户食邑,而秦琼与程咬金的食邑反而被削减,由此可见,他们在事变中的表现并不如传说那样突出,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参与。
第二,秦琼和程咬金并非李世民的私兵,而是李渊派遣到秦王府的朝廷大将。他们的爵位和俸禄皆由朝廷授予,相当于“借调”到秦王府任职。这类身份的功臣更倾向于维持中立,不会轻易卷入兄弟相残的皇位斗争。相比之下,尉迟敬德与张公谨并无爵位,他们的前途与李世民息息相关,参与玄武门之变对于他们而言是孤注一掷的机会。赢了便能飞黄腾达,输了也可借口受胁从而获得赦免。因此,他们才是政变的核心执行者,而非秦琼、程咬金这类已位极人臣的宿将。
第三,秦琼与程咬金虽在李世民军中效力,但他们与李世民的关系并不像后世演义小说所描述的那样亲密。秦琼长期被李世民派往最危险的战场,虽屡立战功,却也因此积劳成疾,常感不满。而程咬金本身出身民间,虽受封国公,但与李世民的政治联盟并不稳固。更何况,秦琼心怀志节,早有“策勋十二转”,已经达到了武勋的最高荣耀,他既没有必要,也不愿意去卷入血腥的宫廷政变。若真让他去亲手斩杀李渊的儿孙,这与他的忠义人格完全不符。
综合来看,那份将秦琼、程咬金列为玄武门功臣的名单,显然更可能是后世为了抬高他们的声望,或是李世民为掩饰政变的残酷而刻意修饰的结果。真实情况应当是:秦琼、程咬金在政变中保持克制,或许承担了守护秦王府、稳定局势的任务,但并未直接参与玄武门的厮杀。由此看来,史书记载的差异,不仅折射出史官取材的局限性,也反映出李世民刻意美化政变的政治考量。
换言之,关于秦琼与程咬金的参与,更多是后世文学作品的想象,而非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