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在三国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笔,就是在荆州之战中投降了东吴。他的叛变直接导致江陵这座战略重镇落入吴军手中,更严重的是,关羽部下的家眷大多安置在江陵,吴军优待这些家属,使关羽军心动摇,军队大规模离散。最终,关羽孤立无援,只得退守麦城,结果兵败身亡。由此可见,糜芳的投降成为关羽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问题是,糜芳在投降后,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一、糜芳并非普通属将
许多人最难以接受的,是糜芳的身份和资历。他并非一般小将,而是刘备阵营的核心人物之一。糜芳和兄长糜竺是徐州的豪门富商,当年刘备在徐州失陷、军队流离、士卒饿死相食之际,正是糜竺雪中送炭,嫁妹于刘备,又奉上两千家奴和巨额财物,才让刘备东山再起。刘备与糜家因此结下深厚渊源,对糜芳兄弟格外信任。
在曹操势力强盛之时,曹操也曾欲收揽糜家,举荐糜竺为嬴郡太守,糜芳为彭城相。但两兄弟不为所动,毅然辞官,继续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刘备感其忠诚,任命糜竺为安汉将军,糜芳则坐镇荆州重地南郡。糜家兄弟虽为商贾出身,但并非纨绔,史载他们“便弓马,善射御”,文武皆有本领。刘备将荆州最要紧的门户交给糜芳守卫,绝非随意之举。
尤其是在此前湘水之战中,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一夜尽失,刘备得到沉痛教训,因此特意留下两名心腹——傅士仁和糜芳,分别把守公安与江陵。然而,讽刺的是,正是这两位“托付重任”的老部下,在东吴偷袭时贪生怕死,双双投降,直接断送了关羽的后路。
二、投降经过的曲折
糜芳的投降,与东吴名士虞翻密切相关。虞翻性格刚直,屡次触怒孙权而被流放。恰逢吕蒙筹划袭荆州,因虞翻懂医术被召回随军。此次战役中,虞翻为吕蒙立下大功,他先劝降傅士仁,再促使糜芳屈服。
当时,吴军先攻公安。傅士仁原欲坚守,但吕蒙派虞翻来游说。虞翻以言辞威逼,直言“烽火未举,必有内应”,并预告江陵难保,傅士仁全家将有灭门之祸。傅士仁惧怕,最终投降。虞翻甚至担心傅士仁是假降,便劝吕蒙携其一同前往江陵,以此向糜芳示意。
果然,糜芳见傅士仁已降,自己毫不犹豫投降吴军。他甚至准备牛酒,在江边设宴款待吕蒙,举止亲密,仿佛多年好友。这一幕充分暴露了糜芳的态度:与其说是被迫,倒不如说是心甘情愿。与傅士仁不同,江陵城池坚固、物资充足,若糜芳坚持防守,至少能支撑至关羽率军回援。可惜,他毫无斗志,反倒以投降换取个人安稳。
投降后,孙权果然对糜芳另眼相待,授其兵权,让他率军随行。由此可见,荆州失陷,糜芳确实是罪魁祸首。
三、投降后的境遇
在《三国演义》中,糜芳与傅士仁最终被刘备处死,以报关羽之仇。然而真实历史中,二人并没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傅士仁在投降后迅速被削夺兵权,此后史书无再记载,推测他终生碌碌,以闲散身份度过余生。
糜芳则情况不同,他在吴国仍有活动记录。只不过,他在吴国始终遭人轻视,尤其被虞翻屡次当面斥责。虞翻讥讽他“失忠与信,倾人二城”,糜芳只能羞愧避让。即便如此,孙权仍让他担任将军,统领一支军队,甚至随贺齐征伐叛将晋宗,立过战功。但他再也不可能获得如昔日南郡太守那样的重任,只能作为吴国的附庸将领,被世人鄙夷。
他的哥哥糜竺在刘备阵营因地位显赫,虽未受牵连,却因弟弟的背叛而羞愤而死。兄弟二人,一个忠心耿耿而郁郁终结,一个贪生叛降而苟活于世,形成了鲜明对比。
结语
糜芳曾是刘备的心腹,曾因家族的巨大付出而深得信任。然而在荆州最关键的时刻,他却选择了投降,使关羽败亡,荆州易主。虽然他在东吴得以保命,甚至担任将军,但却终生背负“不忠不义”的骂名,成为三国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正是忠义与背叛、荣耀与耻辱交织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