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应该都熟悉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之澳门》中的诗句,特别是那句“三百年来念念不忘的生母啊”。这首诗创作于1925年,往回追溯三百多年,恰好落在十六世纪初的时段。它不仅是感情的抒发,也是对历史脉络的一次深刻回望,隐含着对澳门命运在明清两代起伏的观察与记忆。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澳门与香港一样理解为清末被割让出去的结果,然而从《七子之歌》中我们却能看到,香港在明朝时期就已被葡萄牙人据为己有,成为他们的据点之一。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明朝为何没有对葡萄牙采取更积极的收回举动?而到了清朝,即便局势已不同,仍然对葡萄牙的占据放任自若。这背后,是不是清政府一直处于消极无作为的状态呢?要回答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先把澳门问题的渊源梳理清楚,才能理解其历史的真实脉络。
澳门在1553年前的实际控制权,仍然掌握在中国手中。到了1553年,葡萄牙人来到此地,借助对当地官员的贿赂手段,取得了澳门区域土地使用权,涉案的官员当时是广东省香山县的县令。传闻中他们为此支付了500两白银作为“开启许可”的代价。随后,这500两白银的作用逐渐被制度化,成为葡萄牙人向明朝政府交纳的年度租金,使得澳门土地的使用权成为一种合法租借关系。
随后,明朝覆灭,清朝继承了这套处理方式。清朝处于强盛阶段时,并不需要费力地收回澳门的使用权,因为它奉行的是对外相对克制、闭关自守的国策。对清政府而言,澳门不过是一处看似荒芜、没有太大利用价值的港口,继续把它租给葡萄牙人,不仅省事,还能让税收源源不断地产生收益——每年固定的500两白银租金就这样稳稳入账。直到1887年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时,这种格局才被撼动。此时,葡萄牙在背后获得了英国等强国的支持,清政府对外压力增大,已无力大规模改变现状。总而言之,清朝盛时,澳门仍是中国的领土,葡萄牙只是合法租用;而清朝衰落之时,澳门才走向了正式的殖民化道路,清政府已力不从心。
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最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结束了长期漂泊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