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那段屈辱不断的岁月里,众多战事以失败告终,让国人心生无力与悲怆。然而在一场远远看起来不会胜利的战争中,中华军民却有了值得骄傲的光辉时刻——中法战争。此战中国军队在越南边境的谅山一带取得了关键性胜利,特别是镇南关一线的战斗,重创了法国军队的士气与战斗力,迫使时任法国首相茹费理及其内阁相继辞职。彼时的法国军队自诩为欧洲第二强,如此挫败无疑是对他们的极大打击,也是对中华民族尊严的一次重大提振。国人因此对这场胜利格外珍视,将其视为在动荡的晚清史中为数不多的昂扬篇章。
那么,主导这场战役的将领到底是谁?答案便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人物——冯子材。指挥这场战争之时,他已年近七十,但依旧站在风口浪尖的最前线,身旁紧随的,是他两位忠诚的儿子。受到他的鼓舞,三路大军士气高涨,士卒一个个奋勇向前,毫不畏惧。战事最终以清军对法军的持续追击收尾,清军在长达二十里的追击中继续压迫敌军,成功收复了谅山、文渊等要地,一场战斗之中,法军损失惨重,千余人被歼。此役结束后,冯子材被后人尊为大清王朝“最后的骨头”,被记忆为民族危难时刻的坚强支柱。
冯子材出生在广东,出身贫寒,少年时期就被迫面对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十岁成了孤儿,家中无力供他读书,只能靠在街巷间打工、干力气活维持生计。在漂泊的日子里,他逐渐磨炼出一身硬朗的拳脚和健旺的身手,靠自学与实践日益成长,后来他靠为人跑镖在江湖与商贸之间穿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与胆识。那些年,他以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悄然打下了后来顶天立地的军人根基。
31岁那年,冯子材外出做生意时,不幸被天地会的人劫持,生死关头他凭借机智逃脱,遂转而投身军伍。从此他在大小战役中逐渐崭露头角,赢得上级的赏识与信任。后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他成为曾国藩麾下的重要将领,战功卓著,因战功而获得黄马褂等荣誉,封为骑都尉,得到官场与军旅的双重肯定,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5年,冯子材被封为广东提督,肩负粤境防务与军政训练之责。两年后,越南战乱再起,清朝对越南的交通线受阻,他奉命远征越南,成功平定乱局,巩固了清朝在北部边疆的影响力。虽然战功显赫,但他本性耿直,不善于宫廷内的权术争斗,多次直言直谏地指摘贪官污吏,因而与官场风气渐渐产生摩擦,最终选择告老还乡,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提督生涯。
1883年,清法之间因越南问题再度爆发战争,初期清军连遭挫败,局势颇为严峻。朝廷重新任命冯子材督办团练,试图以老将的经验来稳住军心与战局。不久,战事波动频繁,主帅相继撤离,国内舆论一片紧张,此时群臣与士兵的希望都落在冯子材身上。他再度出山,带领部队在前线迅速组织反击,取得镇南关大捷,极大地提振了士气,扭转了战局的走向。
在收复谅山等地之后,冯子材本欲继续追击,扩大战果,但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持久战并非无往不胜的方案。清政府基于审慎与现实的考虑,决定“见好就收”,命令他撤兵,避免无谓的消耗与风险。这一策略性的撤退,既是对局势的理性评估,也让人看到了清政府在强敌环伺中的战略取舍。
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年逾七旬的冯子材久经沙场的心情愤懑而痛苦,他多次上书请求北上抗击日寇,但战局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局面,未能实现其愿望。后来他遭人暗算,因直言不讳触及某些人的利益而被压制,遂辞职离任。边境再起纷争,冯子材被派往云南作为“救火队员”赶赴前线,尽管已78岁高龄,他仍不畏艰险,继续以军人之精神守护边疆。
1903年,两广再度爆发叛乱,85岁的冯子材再次领命前往, shield 国家边疆的安宁。他在长途跋涉与风霜中逐渐体力衰退,最终还是病倒在前往广西“救火”的路途上,英勇的身影在旅途中的疲惫与坚持并存。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军人风骨与忠诚精神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