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共有五位汉人被封为王,分别是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靖南王)耿仲明、智顺王(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以及义王孙可望。在这五位王爷中,四人被编入了汉军八旗,唯一没有被纳入其中的便是吴三桂。尽管吴三桂在清初的入关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清朝中原统一的关键人物,但他依然未能被纳入汉军八旗。这个问题的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汉军八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辽东的汉人以及前明的将领归附后金政权后,才逐步被编入满洲的八旗系统。由于那时还没有专门的蒙古和汉军旗,归附的汉人并没有被固定到某一旗。例如,李永芳便是最早归降后金的汉人之一,天命三年,他投降后金,努尔哈赤给予他三等副将的职务,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永芳。史书并未明确指出他属于哪一旗,但从后来的推测来看,他很可能属于满洲的正蓝旗。汉军旗的正式设立是在皇太极称帝后的崇德二年。当年,汉军分为两旗;到崇德四年,汉军旗分为四旗;而到了崇德七年,汉军八旗的构建才算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汉人将领通过战争建立了显赫的战功,成为了各个旗的固山额真,像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等人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李永芳的第五子巴颜,也参与了这一过程中汉军八旗的早期建设。
然而,在皇太极最终确定汉军八旗编制时,耿仲明、尚可喜和孔有德已经早在天聪年间就归附了后金,虽然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器,为后金立下了不少战功,但这些人物并未被选为固山额真,反而被划入了不同的汉军旗。这三位王爷的战功虽然显赫,但由于汉军八旗的固山额真已经由其他资深战将担任,皇太极最终决定封他们为王,而不是给他们授予固山额真的职位。
要特别说明的是,汉军八旗的固山额真并没有“旗主”的职务,和满洲八旗的旗主职务不同。汉军旗的旗籍隶属于满洲八旗,从某种角度来看,汉军旗和满洲八旗是相互依附的关系。
至于吴三桂,他虽然在顺治元年归附大清,但背景较为复杂。他的归降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受到多尔衮的逼迫。在清朝定都北京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并且在南明战事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清朝统一中原的关键人物。然而,尽管他的战功十分显著,他依然未能被编入汉军八旗。这是因为,汉军八旗的编制早已定型,而吴三桂作为平西王,若被编入其中,其所授职务明显与其身份不符。如果将他任命为参领、佐领等低级职务,显然不符合他的重要地位;而如果赋予他固山额真一职,又显得资历不足,尤其是在已有三位王爷的情况下。因此,吴三桂并未被编入汉军八旗。
到了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成功攻占云南,几乎成为一方诸侯。他的部队战斗力堪比满洲八旗,且云南地理偏远,中央政府对于吴三桂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宽容态度。尤其是在中原尚未完全统一、外部威胁较大的情况下,吴三桂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相比之下,尚可喜和耿继茂所辖的地区位于东南,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控制相对容易,因此他们被编入了汉军正黄旗,而孙可望则隶属于汉军正白旗,这使得朝廷可以更好地掌控这些藩王。
康熙帝继位后,朝廷逐渐加强了对三藩的控制,吴三桂也因此逐渐与中央政权发生了矛盾,最终发动了三藩之乱。如果吴三桂当时没有叛变,或许历史的走向会截然不同。或许他和他的家族会被给予更高的荣誉,甚至编入汉军八旗,进而享有更高的政治地位。然而,历史的进程终究没有成就这一设想,吴三桂最终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