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居士讲历史,意在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历史的发展脉络,使抽象的史实变得平易近人、易于理解。通过叙述与分析,他希望读者不仅看到事件的表象,更理解它们背后的因果关系、深层逻辑,以及那些决定国运走向的关键因素。
若我们认真梳理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秦、隋两朝的统治时间相对短暂,而在其之后却往往出现继续明晰、强大的大一统王朝,如秦之后的汉、隋之后的唐。这个现象引人深思: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为何都是大一统政权,秦朝却难以长久,汉朝却能开创盛世?而隋、唐的兴衰亦有共通之处。下面就让雪峰居士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秦与隋尚未完成统一的年代,国家便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早在周朝,天下被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阶段。进入东周以后,各诸侯国迅速脱离中央的控制,逐渐独立自主,周王室名存实亡,天下的实际统治权掌握在诸侯手中。此后的四百多年里,分裂与动乱成为常态。进入秦前,历史进入了更复杂的棋局,北方与南方的局势继续反复,西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阶段相继出现,持续约两百多年。
一旦完成统一,秦朝的统治并非稳固如一,以至于民心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秦朝依仗强悍的军事力量,一举平定了六国,山东地区乃至更广的领域进入统一格局,随之而来的是对旧贵族力量的彻底瓦解。战后不久,曾经拥护旧秩序的贵族群体逐渐失去既得利益,暗中挑起新的动乱与不满,因而各地的民间情绪涌动、耸人听闻的叛乱苗头时有出现。隋朝则以北周之脉为根,发起对南朝陈的统一,尽管过程不同,其本质亦是对旧贵族与旧秩序的再一次动摇与替换。
在秦朝和隋朝的末年,社会再度陷入动荡,旧贵族势力重新揭竿而起,与新兴的力量在广袤的中原和四周地区展开长期鏖战。连年的征战把各路势力重新洗牌,百姓的生活遭受巨大冲击,期盼安定与安宁成为最强的社会共识。随着战争的慢慢落幕,诸多势力逐渐凝聚在一个统一的愿景之下,统一大业成为主流思潮,人们期望借助强国之力来结束长期的分裂。
进入汉唐之初,以秦、隋的统一经验为底子,在民心已经趋于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的整合与深化。汉朝在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安排上,既保持地方势力的弹性,又加强中央的权威,实质是在秦统一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步。民心稳定的理念深入人心,旧日战乱中的贵族几乎全部消亡,难再对政局掀起浪潮。隋朝的格局在十八路反王的复杂博弈中逐渐成型,南北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基于此基础,民心对统一的渴望也日显强烈,末段的动乱再度被抑制,统一的愿望成为主导。
综合来看,秦、隋之所以短寿,既有治理不善、统治方式未能适应社会变革的原因,也有社会基础崩解、民心尚未稳定之根本因素。当统一的旗帜被确立后,若没有某些共通的支撑,往往会迅速走向瓦解。而紧接其后的汉、唐,在前期连绵战乱的阴影逐渐散去后,民心得以稳定,曾经被消灭的贵族力量也在战争中彻底清除或削弱,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显著增强。雪峰居士指出,秦、隋的短暂统一虽早,但它们为汉、唐的辉煌铸就了基础。若没有秦、隋这一阶段的打底,汉、唐时代的盛世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