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石刻作了大量研究。笔者拟在学界研究基础上,从文字学角度对石刻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将方伎”。石刻载“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支(伎)采药昆陯”,学者认为“将方支(伎)”不通,怀疑“支(伎)”的释读不确。按石刻中“支”字残笔作“
”,秦印中的“支”作“
”“
”,上部所从构件与石刻残笔相同,故将石刻此字释作“支”没有问题。学者皆把“将”理解为“率领”,而“方伎”指医药养生之术,故“将方伎”不辞。然秦代的“将”有“主领”之义。里耶秦简9-1781+9-2298:“
己丑,将田乡守敬作徒薄(簿)。”“将田”指主领土地之事。里耶秦简8-1050:“
□□受将粟佐赣。”“将粟”指主领运粮之事。里耶秦简8-164+8-1475:“谒告迁陵将计丞
。”“将计”指主领统计之事。石刻中的“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支(伎),采药昆陯”,指皇帝派遣五大夫翳主领方伎之事,前往昆仑采药。
二、关于“昆陯”。石刻中的“昆仑”作“昆陯”,学者已指出其与里耶秦简中的“昆陯”写法相同。按“昆仑”写作“昆陯”,可能是秦文字的特征。《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毕沅指出,“阮隃”在《汉书·律历志》中作“昆仑”,在《说苑·修文》中作“崑崙”。俞樾在《诸子平议》中认为,“阮隃”本作“阮陯”,“隃”是“陯”的讹字。“阮”读若“昆”,“陯”是“仑”的借字,“阮陯”即“昆仑”。按《吕氏春秋》乃秦代文献,可见“昆仑”之“仑”写作“陯”,可能是秦文字的特点。
三、关于“以”。石刻“以”作“
”。刘钊已指出,石刻中“以”字从“人”的写法,具备秦至汉初文字的书写特征。按秦统一前“以”字多作“
”(诅楚文、石鼓文),统一后多作“
”(峄山石刻、会稽石刻、里耶秦简)。昆仑石刻乃秦始皇三十七年所刻,其“以”字的写法符合秦统一后的文字特征。
四、关于“七”。石刻“七”作“
”。刘钊已指出其与秦简“七”的字形接近。按秦文字中的“七”,横笔较长,竖笔较短,其竖笔尾端并不作拖曳状。赵平安在《说文小篆研究》中指出,秦文字中的“七”由一长横一短竖构成,继承了西周金文的写法。《说文》小篆的“七”作“
”,竖笔尾端作拖曳状,和六国文字“七”结构相同。按昆仑石刻“七”的写法符合秦文字特点。而传世会稽石刻“七”作“
”,竖笔尾端作拖曳状,很可能是后人复刻时根据《说文》小篆构拟,不是石刻原来的字形。
五、关于“车”。石刻中的“车”作“
”。秦封泥中的“车”作“
”,石刻中的“车”与之相比,突出特征是下部横画向右上倾斜。刘绍刚指出,石刻中的“车”字,起笔的横和中间“田”部的横是平直的,末笔的横居然莫名其妙的向右上行笔。按秦简中的“车”字存在这类写法,如里耶秦简中的“车”可作“
”,睡虎地秦简中的“车”可作“
”等,与昆仑石刻接近。王辉等在《秦文字通论》中指出,秦代隶书有少数材料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波势和挑法,如云梦秦简中常见到横笔或末笔右扬的情形,如之字作
,上字作
,车字作
。可见昆仑石刻中“车”字的写法,受到隶书的影响。
六、关于“之”。石刻中“前”下一字,残泐较甚,学者释读为“兆”“行”等,皆难以信从。从已公布图片看,此字下部缺失,上部仍存笔划,可摹作“
”,当为“之”字的上部构件。秦文字“之”字,秦二世诏版作“
”“
”,会稽石刻作“
”,峄山石刻作“
”,上部构件皆与石刻残笔相同。《尔雅·释诂》:“之,往也。”《小尔雅·广诂》:“之,适也。”《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毛传:“之,至也。”甲骨文“之”作“
”,从止从一,会“往”“至”意。小篆“之”上部的“止”演变为“
”。《说文》:“
,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这显系根据篆文“之”的构形而产生的误解。“之”训为往、至,石刻中的“前之可二百五十里”,即前往昆仑大约二百五十里,或前至昆仑大约二百五十里。此字下部岩石剥落面积较大,不排除其下部缺失笔划较多,故此字也可能是“往”字,因古“往”字从“之”。
昆仑石刻文字符合秦统一后小篆的结构和写法,又兼有隶书的若干痕迹,与秦简文字尤其接近。如石刻中的“卅”作“
”,里耶秦简作“
”“
”等,横笔皆弯曲;石刻中的“七”作“
”,里耶秦简作“
”,睡虎地秦简作“
”,横笔皆弯曲;石刻中的“三”作“
”,里耶秦简作“
”“
”等,三横皆弯曲;石刻中“车”字末一横笔向右上倾斜,与秦简“车”的写法也比较接近。五大夫翳作为秦代知识阶层一员,应深通秦简书体。
作者:吴雪飞,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原载:《文史哲》2025年第4期,封四
原题:昆仑石刻补释
青海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石刻作了大量研究。笔者拟在学界研究基础上,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