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东汉末年襄阳地区流传的一句谚语,指的是马良、马谡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带有“常”字,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从字面推测,马良大概排行老四,马谡则是老五。当年刘备任荆州牧时,曾延揽马良与马谡担任州从事,但其他三兄弟却几乎没有留下名字,可能是未曾在刘备集团中效力。由此可见,在后世史书与传说中,真正为蜀汉历史留下痕迹的,主要还是马良与马谡二人。那么,这两兄弟在历史上的形象究竟如何?他们又为蜀汉政权作出了哪些贡献?下面便逐一展开。
白眉最良的马良
马良因眉间生有白毛,被称作“白眉”,因此“白眉最良”的说法广为流传。他在兄弟中最为出色,才学与品行都受到当时人的赞赏。然而,虽然谚语中肯定了马良的才能,后世对他事迹的认知却较为模糊,甚至不少人觉得他存在感不高。实际上,马良的才干主要体现于政治与外交领域,但这些表现并未达到十分突出的程度。
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211—214年),刘备征伐刘璋,占领益州之时,马良并未随军入川,而是一直留守在荆州。当雒城陷落、成都即将告破之际,他曾写信给诸葛亮,劝其因地制宜选贤任能,妥善处理政务。此言虽然合情合理,却流于空泛,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后来,马良由荆州地方官职调入成都,被任为左将军掾,从而进入蜀汉政治核心。他也曾出使东吴,受到孙权礼待,但与其他蜀汉使者如费祎、邓芝相比,影响力并不深远,未能真正缓解吴蜀间的矛盾。
马良最显著的贡献出现在夷陵之战。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重夺荆州,决定大举伐吴。在正面战场僵持不下时,马良受命前往武陵郡,联合当地五溪蛮族反抗东吴统治。他的活动不仅波及武陵,还波及零陵、桂阳等地,迫使吴将步骘调动一万义士进行镇压。虽然最终蜀汉在夷陵惨败,马良本人也战死,但他在荆州南部制造的战线,的确分散了吴军的兵力,使正面战场压力稍稍减轻。从这一点来看,马良虽未能扭转战局,但至少展现了政治与军事上的一定才干。
夸夸其谈的马谡
与兄长相比,马谡的名气更大,原因在于他的事迹充满争议。有人称赞他才华出众,足以媲美曹操麾下的郭嘉;但也有人认为他纸上谈兵,几乎就是“赵括再世”。这种争议使他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
马谡早年随刘备入川,历任绵竹令、成都令、越隽太守等职。《三国志》评价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这正合诸葛亮的偏好。刘备临终时曾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诸葛亮没有采纳,反而任其为参军,经常与之讨论军国大计。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准备南征,临行前向马谡请教。马谡建议“攻心为上,以德服人”,认为大规模屠杀并不可行。诸葛亮采纳了这一方略,南中局势得以缓和,至少在诸葛亮在世期间未再爆发大规模叛乱。此举使马谡一度赢得声誉。然而,南中的真正稳定,还依赖李恢、张翼、马忠等将领的武力与安抚政策,马谡的贡献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
真正让马谡声名狼藉的,是北伐中的街亭之战。当时,诸葛亮以奇袭之势出兵陇右,曹真一度被牵制。为了阻挡张郃的援军,街亭成为关键防地。魏延、吴懿等老将皆可胜任,但诸葛亮坚持将重任交给马谡,既想锻炼他,也期望其建功。不料,马谡违背兵法,不依水建营,反而弃水登山,结果被张郃断绝水源,军心涣散。蜀军大败,若非王平率部顽强抵抗,几乎全军覆没。街亭失守使诸葛亮首伐的成果尽数丧失,蜀汉北伐的良机就此断绝。事后,诸葛亮忍痛斩杀马谡,以示军纪。
马良与马谡的对比
若将兄弟二人相较,马良显然更为稳健务实。虽然他在政治与外交上并无惊人建树,但在夷陵之战中能够策动南中诸郡叛乱,已显示出难得的胆识与能力。倘若当时步骘未能有效制约,马良或许真能在吴军后方制造巨大麻烦,为刘备赢得转机。
马谡则不同。他在理论上颇有见地,却缺乏实践经验。南征时提出的攻心之策虽有一定价值,但远未达到后世称颂的程度。街亭一战更是暴露了其纸上谈兵的弊病,葬送了蜀汉最宝贵的战略机会。刘备早年对他的评价“言过其实”可谓一针见血。
综上,马良虽非顶尖人物,但仍称得上蜀汉中坚力量;马谡则因志大才疏而遗憾收场。兄弟二人的经历,恰好映射出三国时代人事任用中的得失,也让后世在褒贬之间,留下了关于“马氏五常”的传奇话题。
参考文献:《三国志》《襄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