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向仲华,是新中国成立后极具声望的军事与政治人物。他不仅在我军建制中担任过装甲兵政委、广州军区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还因作战经验丰富、政治素质过硬而被称作“响当当的名将”。然而,他身上另一个鲜为人知却更具历史意义的身份,则是新华社的第一任社长。可以说,他既是一位浴血沙场的将军,也是一位以笔为枪的舆论战士。
向仲华1911年出生于湖南溆浦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尤其酷爱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ABC》等书籍。他常常在微弱的灯光下反复研读,并试着把理论与现实结合,向身边人宣传革命道理。正因为他的宣传行动过于积极,最终被捕入狱。但牢狱生活并没有打消他的革命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信念。
出狱后,面对家人的强烈反对,年轻的向仲华毅然加入红军。他在部队里因文化水平较高,被战友们称为“红军秀才”。在上级支持下,他创办了《红军日报》。彼时条件极为艰苦,办报工具仅有一台简陋的手摇油印机和一块钢版,但向仲华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承担采访、写稿、刻字、油印、出版和发行等全部环节。可以说,他一个人就是整个编辑部。
1935年初,红军长征途中行至贵州土城时,他不幸负伤。简单包扎后,他依旧坚持随军前进。在娄山关战役中,他甚至边流血边记录战况,还在硝烟弥漫的夜晚整理报道。领导心疼地劝他暂时养伤,但他倔强地回答:“哪怕是爬,我也要爬到目的地!”在这场战役里,他不仅与战士们一同奋勇杀敌,还继续坚持写作,展现了惊人的意志力。
1936年,他出任《红色中华》报社社长,并在西安建立“红色中华报分社”,简称“红中社”。在西安事变期间,该社成为党对外发声的重要阵地,为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极大作用。1937年1月,“红中社”正式改名为“新华社”,首任社长便是向仲华。当时社内人员不过三人,办公地点是一间简陋的小屋,但他们肩负着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的重任。毛主席常常在深夜召集他们,仔细阅读稿件,并亲自询问国际形势与国内局势。
同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向仲华第一时间获取到详细消息,迅速上报毛主席。毛主席随即研究地图,叮嘱他务必持续跟进消息。7月8日,新华社发布“通电”,明确宣告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这一信息迅速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激情,成为全民族团结御敌的重要号角。
在整个抗战年代,向仲华领导新华社,使其成为展现中国人民抗争与坚韧的窗口。他不仅让国内听到党的声音,也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真实处境。新中国成立后,他因在宣传战线和军事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向仲华的一生,是战火中与笔墨中共同书写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