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推出“安徽抗战文物”主题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讲好安徽抗战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安徽博物院讲解员 张皖京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坐落在潜山野寨中学校园内。公墓始建于1942年,安葬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军第一七六师985位抗战阵亡将士遗骸。墓碑高3.4米,碑文为“忠烈永留”四个大字。公墓的附属建筑包括忠烈祠、景忠厅、浩然亭等。2019年10月,公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陆军一七六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忠烈祠
景忠厅
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军第一七六师,前身是孙中山于1917年亲手创建的粤军第一师,参加了1924年平定军阀陈炯明叛乱的东征和1926年的北伐战争,后编入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第十九路军。
这支部队是少有的两次参加淞沪抗战的中国军队。1932年1月28日,日寇进犯上海,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将军的指挥下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十九路军旧部在广西南宁集结扩编,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军第一七六师。8月13日,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战功辉煌。
随后,第一七六师又参加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的鄂东战斗、霍山防卫战、安庆战役,先后转战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5个省市,歼灭日寇数千人。在安徽境内,曾驻防潜山、英山、太湖等县一带。当时,从上海到武汉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有民谚曰:“要吃鬼子肉,去找一七六!”从1937年到1942年,全师先后阵亡校级军官6位、尉级军官89位、士兵3618位。将士们在哪儿战斗牺牲,就在哪儿草草掩埋,甚至没有留下任何标志。
1942年,为纪念第一七六师阵亡将士,时任安徽省第一区行政督查专员范苑声发出倡议,安徽省的无为、庐江、桐城、怀宁、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9个县以及湖北省的黄梅、广济、英山、蕲春等13个县民众和地方士绅共同发起募捐,在潜山县野人寨修建阵亡将士公墓。为建公墓,第一七六师将士把遭到日军飞机轰炸而倒塌的潜山城西一座宋代古塔——兴化塔的佛塔塔砖,装上竹排、木船后通过潜水河逆流而上,运到河边野人寨建墓工地。经过10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公墓于1943年上半年建成,建成后的主墓区面积3432平方米。人们把从各地战场觅得的985具该师抗日阵亡将士遗骸一一盛装于“金斗”(高2尺、直径1尺的陶罐),每只金斗内装一具烈士遗骸,并放入长一尺宽一寸的竹牌,上书烈士的编号、姓名等,然后用黄泥、石灰封口,以同心圆的形状码放。每放一层用黄沙灌平,再进行第二层码放,全部葬在距墓园地面约1米的地下。
图源:潜山地方生活
公墓落成以后,为保护陵园,弘扬爱国精神,培养爱国青年,公墓建设发起人范苑声又联络各界募捐,在公墓旁建起一所学校。学校取“景仰忠烈”之意,定名为“景忠中学”。景忠中学的开学时间定为1943年9月10日,从这一天起,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与一所校园血脉相通。新中国成立后,景忠中学以地为名,改称“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依陵建校、以校护陵”成为野寨中学的特殊办学背景。
摄影:周牧
摄影:周畅
如今,野寨中学以“景忠成人”为校训,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旋律,鼓励学生携笔从戎、献身国防。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曾致信勉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同学们,引起强烈反响。
(部分摘自《安徽革命文物故事》)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
安徽文旅铁粉福利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