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面旗前,一名小学生默默地站了许久
迪丽瓦拉
2025-10-02 01:32:20
0

强晓玲

“23岁、26岁、24岁、24岁……”

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八九岁的儿子,一边用手翻动着电子屏上“在对日空战中牺牲的部分飞行员”,一边读着每一个人出生和牺牲的年月日。他和儿子计算着他们的年龄,嘴里不停地报出那一个个年轻生命定格的数字。

这是不久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我亲历的一幕。

正值暑假,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家长非常多。那位年轻的父亲用手指着屏幕上身着军服、端正帅气的沈崇诲,读道:“1912年至1937年,25岁……”看着那张年轻的面庞,喉咙一酸,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你还那么年轻,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了……”那一刻,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经典桥段在我脑海中闪现。那是母亲对执意要当飞行员的儿子沈光耀最后的告别。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新华每日电讯》8年前关于纪录片《冲天》的报道,记录了这些年轻生命真实的模样。

纪录片的主角,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空军飞行员风华正茂。中央航校第三期毕业的沈崇诲出身富裕家庭,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但“九一八”事变及“一·二八”事变后,他毅然放弃优渥的工作,进入当时的中央航校。战前,他曾透露过:必要时,将驾机和敌人同归于尽。

1937年8月19日,淞沪会战不到一周,沈崇诲随大队出征,预定轰炸长江口外海的日本军舰,但在杭州湾上空因飞机故障而脱队。其后,沈崇诲与后座的陈锡纯,在白龙港海面连人带机冲向敌舰,与敌舰同归于尽。

手指划过屏幕,那个年轻的父亲指向陈怀民,嘴里继续道:1916年至1938年,22岁……

1938年4月30日,日军出动54架飞机空袭武汉。两军对垒,近百架飞机在空中缠斗。还在住院的陈怀民,顶替患病的战友升空迎敌。击落一架日机后被5架敌机围攻,飞机油箱着火,陈怀民没有跳伞,而是果断加足油门,撞向日机。

这名如沈母所说“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的目光睿智的青年学子,正如《无问西东》中身负重伤的沈光耀,驾着飞机冲向日军战舰,自言:回家!妈,对不起!

纪录片导演张钊维在史料中找到答案。他说:“我相信,即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一群有能力的青年人,去展现一种无怨无悔地为社会奉献、为下一代牺牲的崇高精神;他们有清楚的目标与良好的训练,他们面对生死攸关的挑战时能够勇毅地迎向前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耍小聪明、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退路、不会畏缩、不会人云亦云终至不知所云。”

在当时的中国空军中,有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祜、林徽因的弟弟林恒、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复、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

后来,林徽因在《哭三弟恒》中写道: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林徽因痛失的弟弟,不只有林恒。1937年的秋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一个雨夜,因为一首小提琴曲,结识了8名飞行学员。

从此,这群着军装的青年成了梁家的常客。还有正在航校读书的三弟。

毕业的时候到了,这些空军学子的家长、家庭都在沦陷区。因此,第七期毕业的8名飞行学员,便邀请梁思成夫妇做全期学员的名誉家长,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

参加完8位飞行员的毕业典礼,作为名誉家长的林徽因夫妇,等来的却是接二连三的阵亡通知书。

自淞沪会战以后,中国空军能参战的飞机所剩无几。驾驶着由民用机改装的战机,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黄栋权,那位雨夜拉提琴的学子,在昆明空战中牺牲。飞机被击落后,尸体都找不全,梁思成就一块肉、一块骨头地去寻找。

那是苦难的日子,一封封阵亡通知书,一个个年轻生命,心碎了又碎,碎了还要碎!

1941年,在成都,日军偷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名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这名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在北平西总布胡同老宅我们叫作三爷的那个孩子”林恒。

1944年,一个黄昏,梁家最害怕的第9封信凄然而至。他叫林耀,在衡阳保卫战中被日军击落,他是梁家8位“名誉子弟”中最后一位战死蓝天的。

……

1937年牺牲的王牌飞行员刘粹刚,在给妻子许希麟最后的家书中写道:“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

1945年5月,牺牲在胜利前夕的张大飞在绝笔信中说:“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

谁不畏死?但当敌人破门而入时,即便有再多不舍,为了祖国,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毅然斩断自己的未来。

那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人很多,却异常安静。在“在对日空战中牺牲的部分飞行员”的屏幕附近,一个大大的“死”字,吸引了不少人埋下头去细看,不大的展陈说明上写着:

战士王建堂出川抗战前,父亲赠给他的这面旗,旗上显著位置写着“死”字,旁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这面旗前,一名小学生默默地站了许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3...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朝的统治长达276年,这让后人常常产生疑问:为何仅有三百万的满清八旗,能够长时...
原创 蒋... 民国时期,蒋介石长期兼任黄埔军校校长。那时的黄埔号称“将帅的摇篮”,林彪、杜聿明、宋希濂等一大批名将...
印记|日本投降矣!这幅《胜利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0日,胜利的消息已提前在重庆传开。当天,燥热的空气中...
吴雪飞:昆仑石刻补释 青海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石刻作了大量研究。笔者拟在学界研究基础...
原创 祖... 在广东梅州的一方天地里,李先生家中珍藏着一件极具历史底蕴的家族瑰宝 —— 一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孙中山...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 播州主要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播州的土司杨应龙之所以造反,不是蓄谋已久,而是被朝廷刺激坏了,不得不反。...
原创 秦... 雪峰居士讲历史,意在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历史的发展脉络,使抽象的史实变得平易近人、易于理解。通过叙述与分...
原创 日... 观看日本侵略战争题材的电影的观众,通常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影像并不会感到陌生。与我们部队那种简练、雷厉风...
原创 “...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东汉末年襄阳地区流传的一句谚语,指的是马良、马谡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带有“常...
原创 云...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晚年作出一个颇具争议的选择:他并未把皇位交给自己诸多儿子中的哪一个,而是跳过父...
代代相传的宝物:秦半两,千年历... 在陕西省的一处静谧角落,杨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世代相传的秦半两钱币。这枚古币不仅是杨家代代守护的传家宝...
原创 朱...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从贫苦的农家一路走来,凭借顽强的意...
“红色蒲公英”飞入山河深处 进学校、进社区,讲述红色历史,播撒信念火种;进部队,进工厂,演绎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访老区、踏边...
重走烽火弦歌路——一位作家对十...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8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重走烽火弦歌路——一位作家对十所抗战内...
原创 清... 在众多清朝影视剧和民间传说中,“满汉不通婚”被视为贯穿清朝二百多年的铁律。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想象中...
原创 作... 《大桂平传奇》 小城的故事,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每一片古老的土地,都有无数历史风云在此交织。桂平,...
原创 1... 开国中将向仲华,是新中国成立后极具声望的军事与政治人物。他不仅在我军建制中担任过装甲兵政委、广州军区...
安徽抗战文物1 | 野寨抗日阵...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推出“安徽抗...
美国能熬死苏联,同样也可以打败... 美国熬垮苏联的那一套,为何对我们行不通? 1991年12月25日,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标...
原创 与...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末年一场震动全国的大事件。这场起义的核心力量来自广西的贫苦民众,他们在洪秀全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