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闻天回忆长征凶险的阶段,若非毛主席力排众议,党史怕是要改写
迪丽瓦拉
2025-10-02 01:32:26
0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有一个南下还是北上的决定在红军干部中产生巨大的漩涡,此时处于中央领导地位的张闻天也在其中。

期间,张闻天写了一篇关于红军北上还是南进的文章,没想到因此直接激化冲突。

张闻天学识渊博,敢于认错

1900年,江苏省南汇县一个农民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婴,男婴原先起名为张应皋,后来又从《诗经》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取“闻”和“天”两个字,就此改名为张闻天。

张闻天自幼好学,在同龄人当中也算佼佼者,年轻时曾前往日本和美国留学。

因为受到新青年文化思想影响,张闻天25岁时加入我党,并很快受到重视,同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和工作,这一去就是六七年。

渐渐地,学识渊博这四个字就成了张闻天的标签,在苏联学习时,他和博古渐渐地亲近起来,很多事情意见相同,即使回国后,他俩意见的大方向也相对统一。

比如在王明“左倾”路线中,张闻天和博古曾一起排斥过毛主席,直到中国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张闻天有所察觉自己的错误,但博古始终坚持他的理论是对的,最终,张闻天和博古对立起来。

1934年,张闻天权力被架空后,与毛主席逐渐亲近。

两个人经常一起交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张闻天被主席的军事才能折服。

在红军长征途中,张闻天和王稼祥都生病了,在大镇东门外休息时,张闻天十分担忧红军的发展情况,他满面愁容地看了一眼夜空,又仿佛想到了什么。

张闻天对王稼祥说到:“毛泽东打仗比我们有办法,还是要毛泽东出来!”

不久,在遵义会议中,由于张闻天等人的支持,毛主席重新获得红军的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中央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即将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没想到这次会师差点改变党史。

张国焘屡次失信,张闻天坚信毛主席

1935年6月,四川懋功会师后,红一方面军2万人左右,红四方面军则有8万多。张国焘看见两军实力相差这么大,心里也渐渐有了盘算,两河口会议开始。

会议后,张国焘多次向中央要权,在得逞一次后,张国焘又替自己的十几个干部要权。不得已,又开始沙窝会议,这次会议把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

张国焘等人率领红四方面军在内的左路军,张闻天等人率领红一方面军在内的右路军。会议决定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然后一同北上,可减少危险性。

右路军在集合地点等了很久,左路军仍然不来,返回毛儿盖去了。

张闻天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一篇《北上南下是两条路线斗争》,在文章中言辞犀利地指出南下是退却逃跑,北上才是正确的路线。

本来准备发表,可在发表前需要经过编委会同意,陈昌浩不仅是编委会组织成员之一,还站队张国焘。

陈昌浩看到这篇文章后,用力地拍了下桌子,警告说如果发了这篇文章,肯定会让四方面军的干部来斗争张闻天。

当时作为红军主力的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因为南下还是北上的问题,两个方面军干部之间本就氛围不佳。

张闻天的一篇文章更是会激化两军的矛盾,毛主席听说这件事后,赶忙制止他发表。张闻天听了毛主席的话,经过一番思考后,果断烧了自己写的文章。

由于右路军在原地苦苦等待左路军,而各路敌军的威胁始终存在,等得越久危险系数只会越大。

此时张国焘没有放弃南下主张,还准备以武力要求右路军和他一起南下,张闻天等人得知消息后,开启紧急会议。

毛主席在分析局势后,认为如果不慎重,可能会打起来,随后主张当晚就带领右路军从巴西北上,张闻天追随毛主席的意见。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毛主席的决定是果断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南下惨败验证毛主席的正确

右路军决定单独北上后,历经磨难,终于在1935年10月顺利抵达吴起镇,结束万里长征。

张国焘则率领左路军南下进入川康,先胜后败,受到四川军阀攻击。

百丈关战役后,红四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使“南下是绝路”的警告变为现实,张国焘不得不北上,和红一方面军汇合。

很难想象,如果当时南下北上分裂阶段,张闻天没有听从毛主席的意见,没有及时带着右路军北上,那我党可能就要改变历史了。

好在张闻天虽然书生意气,但始终拥护毛主席的正确主张。有人在调侃张闻天总是追随毛主席时,他说道:“真理在谁手里,我就跟谁走。”

1938年1月,张闻天提出让位,推举毛主席为党的领导人,并在1943年3月完成最高职务的交替。

张闻天能这么做,相信毛主席的领导才能,坚持从党的利益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邓小平曾赞扬张闻天: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3...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朝的统治长达276年,这让后人常常产生疑问:为何仅有三百万的满清八旗,能够长时...
原创 蒋... 民国时期,蒋介石长期兼任黄埔军校校长。那时的黄埔号称“将帅的摇篮”,林彪、杜聿明、宋希濂等一大批名将...
印记|日本投降矣!这幅《胜利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0日,胜利的消息已提前在重庆传开。当天,燥热的空气中...
吴雪飞:昆仑石刻补释 青海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石刻作了大量研究。笔者拟在学界研究基础...
原创 祖... 在广东梅州的一方天地里,李先生家中珍藏着一件极具历史底蕴的家族瑰宝 —— 一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孙中山...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 播州主要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播州的土司杨应龙之所以造反,不是蓄谋已久,而是被朝廷刺激坏了,不得不反。...
原创 秦... 雪峰居士讲历史,意在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历史的发展脉络,使抽象的史实变得平易近人、易于理解。通过叙述与分...
原创 日... 观看日本侵略战争题材的电影的观众,通常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影像并不会感到陌生。与我们部队那种简练、雷厉风...
原创 “...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东汉末年襄阳地区流传的一句谚语,指的是马良、马谡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带有“常...
原创 云...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晚年作出一个颇具争议的选择:他并未把皇位交给自己诸多儿子中的哪一个,而是跳过父...
代代相传的宝物:秦半两,千年历... 在陕西省的一处静谧角落,杨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世代相传的秦半两钱币。这枚古币不仅是杨家代代守护的传家宝...
原创 朱...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从贫苦的农家一路走来,凭借顽强的意...
“红色蒲公英”飞入山河深处 进学校、进社区,讲述红色历史,播撒信念火种;进部队,进工厂,演绎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访老区、踏边...
重走烽火弦歌路——一位作家对十...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8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重走烽火弦歌路——一位作家对十所抗战内...
原创 清... 在众多清朝影视剧和民间传说中,“满汉不通婚”被视为贯穿清朝二百多年的铁律。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想象中...
原创 作... 《大桂平传奇》 小城的故事,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每一片古老的土地,都有无数历史风云在此交织。桂平,...
原创 1... 开国中将向仲华,是新中国成立后极具声望的军事与政治人物。他不仅在我军建制中担任过装甲兵政委、广州军区...
安徽抗战文物1 | 野寨抗日阵...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推出“安徽抗...
美国能熬死苏联,同样也可以打败... 美国熬垮苏联的那一套,为何对我们行不通? 1991年12月25日,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标...
原创 与...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末年一场震动全国的大事件。这场起义的核心力量来自广西的贫苦民众,他们在洪秀全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