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千里之外》
张一湖
在广袤的新疆南路,除哈密以外,从辟展(即今鄯善)、吐鲁番开始,东至托克逊,西至喀什噶尔、叶尔羌和和阗,整个区域延伸三千到四千公里,这片土地几乎都处于安集延和“叛回”势力的控制之下。南路各城市的距离西征军大本营肃州,近的也有两三千里,远的则足足有六七千里之遥。古语有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然而对于左宗棠来说,指挥西征可不仅仅是“决胜千里之外”那么简单。
光绪三年春,春风拂面,冰雪融化。随着大军进军南路,收复整个新疆的形势逐渐明朗,形势上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三军统帅,左宗棠此时已经将目光投向数千里之外的战局,认真分析、谋划、指挥每一项军事行动,确保前线战事的顺利推进,及时地作出调整和部署。
(一)三路布局
左宗棠南进的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
首先,在南进的初期阶段,刘锦棠、张曜、徐占彪三支精兵成功占领了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一带,但这些地方是西征军的重要战略后方。若这些城市的防守出现漏洞,阿古柏若趁机反击,西征大军势必陷入前功尽弃的困境。
其次,随着大军进一步南进至阿克苏,面临着三个战略方向的选择:一个是南下攻占叶尔羌、和阗等南疆地区;一个是直捣阿克苏老巢喀什噶尔;还有一个是防备伊犁,因为左宗棠预见到俄罗斯可能不会轻易归还伊犁,虽认为俄罗斯出兵的可能性不大,但仍需防备。根据这些情况,左宗棠决定将大军分为三路:刘锦棠的部队负责一路,张曜的部队为一路,徐占彪的蜀军则不能独立成军,需要增援。而此时,一支生力军主动前来,正是金运昌的卓胜军!
金运昌出身贫寒,从乞儿成长为英勇的战将。他在郭宝昌麾下历练多年,屡次为国家立下战功,逐渐成为卓胜军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后来,在郭宝昌伤病无法继续指挥时,金运昌暂时接管卓胜军,并随左宗棠征战陕甘。然而,随着金运昌的部队驻守包头,其在地方上逐渐积累了强大的军力,也渐渐显露了出征西疆的强烈愿望。
(二)两路并进
西征的大军经过深入的战前部署,明确了两路并进的战略。左宗棠决定,刘锦棠部队负责翻越天山,攻占达坂、托克逊;张曜和徐占彪合力进攻吐鲁番,清除东部敌军。最重要的是,两路进军必须同时启动,避免敌军在各地之间相互支援。
左宗棠在指挥时,已经深思熟虑,明白敌人的布局。阿古柏将防线前移至达坂、吐鲁番和托克逊一带,并将其儿子海古拉驻守托克逊,白彦虎等势力则占据达坂和吐鲁番。虽然这些地方敌人防守严密,但因为左宗棠的精妙战略,敌军的防线迟早会被击破。
左宗棠在给张曜的信中也明确指出:“若欲制胜南路,必须两路并进,而并进的关键,在于各路根据敌情灵活调整,切不可单纯依靠时间和路径计算。”他深知,只有将敌人的防线从多个方向逼迫,才能真正削弱他们的抵抗能力,并最终取胜。
(三)坚定信念与铁血战士
除了军事部署外,左宗棠一直强调“王土王民”政策,他告诫前线将士们,只要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攻占南疆的任务便可轻松完成。为了这一目标,他不仅要求军队迅速占领敌人的城市,更注重后勤保障和民心的安抚。只有赢得百姓的支持,才是真正的胜利。
雪山下的战场即将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天山,见证了这场血与火的厮杀,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左宗棠凭借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最终带领西征大军实现了压倒性的胜利。
编辑:子禾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一篇:澳门持续出版抗战历史图书
下一篇:一部河套争夺史,半部中华边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