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向刘邦索要齐王之位,其实并非因为他不懂政治,而是他理解的政治思维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韩信的潜意识里,天下大势理应实行分封制,功臣战将自当裂土为王。因此,当刘邦陷入困境、急需援助时,他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封王的要求。倘若刘邦真有意恢复分封传统,韩信的选择无疑是最为聪明的:既能最大化自身利益,又能在政治规则下合乎情理。然而,韩信唯一算错的地方在于,刘邦自始至终都不打算容许异姓王的存在。刘邦的政治理念已是“大一统”的思路,这种分歧也为韩信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韩信要封王的故事,要从他平定北方说起。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率主力在荥阳与项羽僵持不下,为了打开新的战局,他派韩信北上,意在先扫清三晋之地。韩信果然不负所托,仅半年便连破魏、灭代、平赵,几乎掌控整个三晋。项羽回过神来时,大半的北方已落入刘邦之手,三晋再无独立之国。之后,项羽虽企图反扑,却被韩信建立的严密防御化解,从此北方稳固。
然而,在这过程中,刘邦却没有立即封韩信为王,反而把赵国封给了张耳。表面看来,这似乎对韩信不公,但从当时的局势看,张耳在赵国的影响力确实远胜韩信。张耳早在战国末年就与刘邦相识,后来又在赵地积累声望,巨鹿之战后更是一举成名。相比之下,韩信虽然功劳巨大,但在赵国人心中并无根基,因此刘邦将赵国交给张耳,也是权衡利弊之举。只不过,从功劳分配的角度看,刘邦确实亏欠了韩信。
随着时间推移,三晋地区虽已稳固,但分封的“蛋糕”早被刘邦切割完毕。韩信虽然辛苦征战,却一无所获。等到北方仅剩燕国和齐国时,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燕国选择主动归降,刘邦无法将其分给韩信。齐国则在与刘邦谈判,但谈判未定。韩信权衡利害,决定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兵袭齐。他深知若齐国和平归汉,自己便再无立功与分封的机会。于是他夜渡平原,出奇制胜,不仅击溃齐军,还全歼楚国援军,最终齐地尽入其手。
就在此时,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希望他倒戈楚国,三分天下。韩信的谋士蒯彻也竭力劝他自立为王,凭借手中大军与地盘,可以与楚汉抗衡。然而韩信最终没有选择背叛刘邦,一方面是出于感恩,认为刘邦有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则是现实制约——他麾下的兵权早被刘邦分散,曹参等刘邦心腹牢牢把控齐国要地。若贸然造反,必然先内乱,反倒给项羽可乘之机。经过权衡,韩信放弃了最冒险的选择。
于是韩信采取折中办法:派人请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以便稳定人心。从他的角度看,这本是合理之举。然而在刘邦看来,这分明是威胁。一个皇权的掌控者,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用功劳来要挟。刘邦当场大怒,若非张良、陈平劝解,他甚至可能立刻翻脸。最终,为了稳住局势,刘邦不得不同意立韩信为齐王。但自此以后,他对韩信已心怀忌惮。
韩信的逻辑并没错,他依循的是战国以来“功高者王”的政治思维;而刘邦则遵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一统格局。两人理念的分歧注定无法调和。韩信以这种方式得到了齐国,但同时也失去了刘邦的信任,甚至被视为潜在威胁。历史最终证明,一个拥有威胁皇权可能的人,不管是否有反心,都难逃清算。韩信此举虽合乎战国逻辑,却不合秦汉时代的现实政治,也因此为自己日后的悲剧埋下了必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