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与尉迟敬德在后世常被并列为左右门神,但若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态度来看,他们在他心中的地位却有明显差别。李世民继位后,对开国功臣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尉迟敬德凭借玄武门之变中的突出表现,从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官,一跃晋升为拥有食邑一千三百户的吴国公,官阶直至从一品,位极显赫。而秦琼虽然早在李渊时期便被封为上柱国、翼国公,但到了贞观元年,重新核定功臣食邑时,他的待遇却大幅下降,食邑仅剩七百户,远不及昔日的荣耀。
翻阅《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开元二十六年修订),可见在李渊当政时,像秦琼这样的开国宿将,食邑往往可达三千户。然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奖赏新附从的将士,大量封赏功臣,国公的数量急剧增加。土地与资源有限,于是出现了“食实封”制度,功臣们的封户数目不得不重新分配。秦琼因此损失惨重,削减了两千三百户,而尉迟敬德却成为最大赢家之一,从一无所有到大富大贵,完全是因李世民的信任和偏爱。
尉迟敬德不仅获封国公、得享千余户封邑,还在财富上大有斩获。他与长孙无忌并列为头等功臣,各自被赐万匹绢,甚至齐王府的大量财物、器物、宅第,都被直接赏赐给他。要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前,他不过是秦王府的左二副护军,区区八品武官,地位卑微。可自此之后,他的仕途可谓扶摇直上,不仅成为从一品开国公,更位列正三品大将军,地位甚至可以与丞相比肩。反观秦琼,虽然名声极高,却未见进一步晋升,反而因食邑锐减而境遇尴尬,他的左武卫大将军之职更是名存实亡。
至于秦琼“久病”的说法,一直众说纷纭。史籍并未记载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受伤,而他长达十余年的“病榻”状态,显然耐人寻味。事实上,秦琼并未参与这场兄弟相残的宫廷政变。在关键时刻,他并未站到李世民身旁,这就注定了他在新皇帝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尽管他以“病”为由淡出政治舞台,但李世民十二年间从未表现出对他格外关心,无论是探视还是赐医都未见记载,这背后正反映出他们关系的疏远。
李世民为何如此厚待尉迟敬德?并非因为尉迟的战场功绩能完全盖过秦琼,而是在关键的玄武门之变之前,尉迟敬德展现了绝对的忠诚,愿意为李世民冒死一战。相比之下,秦琼虽然曾是李世民在沙场上最信赖的猛将,多次奉命深入敌阵、斩获奇功,但当权力斗争来临时,他选择了避让。这一点,成为李世民判断“可用”与“不可用”的分水岭。
在李渊时期,秦琼的地位远高于尉迟敬德。他不仅获封翼国公,还被评为战功卓著的英雄,得授上柱国的荣誉。李渊甚至多次当面许诺,要与秦琼把酒言欢,甚至愿意割肉下酒,以表尊崇。相比之下,尉迟敬德在李渊眼中始终不算重要人物。但李世民深知,若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局面,他必须采取不同于父亲的用人之道。李渊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用人要用有过失的,而不用有功劳的。”这句话显然深深影响了李世民。
李渊之言,其实是警惕功高震主的危险。李世民登基后,同样贯彻了类似理念。对于功勋卓著却未在玄武门之变中立功的秦琼,他选择淡化其存在;而对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尉迟敬德,则加倍封赏,以彰显忠诚的重要。对李世民而言,过去的功劳再辉煌,也不及当下的效忠来得实在。他所倚重的,是能在关键时刻为他守护皇位的臣子,而非那些只留在功勋簿上的旧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