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来翻阅《三国演义》时,竟然跳出一个以前从未认真考虑过的设想:如果刘备不再执着于荆州,而是以益州为根基来逐鹿中原,三国的分立格局或许会被彻底改写。这个念头并非无的放矢,因为当时的局势和人选配置,似乎都隐含着“以益州为核心、荆州为门户”的可能性。
话说赤壁之战过后,刘备将大部分主力向益州调动,只让关云长留守荆州,诸葛亮与刘备的安排已经把战线的重心拉向益州;事前对荆州的稳固与若失的心理准备也隐约存在。后来在曹魏与东吴联手对付之时,荆州确实有丢失的风险。关羽手下虽有一支庞大的兵力,但多半是新晋荆州兵,忠诚度与长期磨合尚未完全形成,在曹魏东吴的夹击面前,胜算本就不高。如果当初不把重心放在益州,荆州说不定就不会丢,因而夷陵之战的因果也就会截然不同。
若仅仅追求在某一隅守成,这样的战略看上去确实稳妥,但若要以益州之地来直接参与中原大势,难度就显著提升。益州的财力、人力、物力要北伐中原,便已捉襟见肘;要由益州出兵对垒关中,须翻越秦岭与大巴山,后勤补给就会成为致命的短板。史书所记的丞相六出祁山多数功败垂成,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后勤供给的严峻考验所致。
若把核心据点改在荆襄之地,那就完全不同了。荆州身处楚地,沃野千里,钱粮易得,从南郡运粮到南阳、许昌、洛阳基本是一条平坦的水陆通道。赤壁之战后,刘备军力强盛,可以以此为基地向北出击对抗曹魏,顺江而下又可平定东吴,后勤压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格局下,荆州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北伐曹魏的天然通衢。
因此,刘备逐鹿中原的最优路径,似乎应当以荆州为根基。至于益州,则可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处理。若刘璋愿意出钱出粮,刘备则负责军队驻防剑阁一带,守护益州的稳定与安全,这样既不损害宗亲与汉室的名声,又能借助益州的资源与地缘优势,支撑北伐的推进。随后若曹丕自立为帝,刘备不必急于称帝,可以以扶持汉室后裔为名,实质上让刘璋成为新君的象征性支点,荆州得以保全,益州也因合作而稳固。
丞相的原始设想是联吴伐魏,但真正进入益州后,历次伐魏多为各自为战,没能与东吴建立实质性的联合行动。路途遥远、协同作战难以确保,在荆州为基地的情况下则完全不同。荆州紧邻曹魏的核心区域,只要抓住关键战机,完全有机会直捣许昌。这与从益州经汉中、陇右再过潼关相比,难度要低上十倍不止。赤壁之后,吴魏之间的濡须之战打了四场,蜀汉每次都具备参战能力,一次把握好时机,便有望问鼎中原。
再往后看,还有更大的时机来自司马氏篡魏引发的淮南三叛。曹魏旧部的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事中,第二次的势头最为强劲,但节奏变化得太快,蜀汉又因路途遥远而来不及起兵应对。若以荆州为立足点,趁寿春大战之际北上直取洛阳、许昌,按当时的形势,司马师几乎难成大局。于是号令曹魏旧部归顺汉室就成了自然的结果;如此一来,汉朝有望再次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从而避免后来的西晋、十六国大乱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