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1月,三大战役尘埃落定后,国民党军已进入快速崩溃的态势。手握重兵的兵团司令、军长、师长们,为了寻求更有利的前途,纷纷选择以起义的方式谋求出路。到了49年西南战役时,二野面对的竟是九十万余名战败的国军余部;为此,国民党方面被迫对一些将领划分界线,认定哪些情形可以算作投诚,哪些只能归为起义而难以享受“起义待遇”。在这场巨大的崩盘之中,余部将官里仍有个性鲜明的人物令人侧目——不降、不死、也不听命令的中将宋希濂。
宋希濂从军旅生涯便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干和独立个性。抗日战争初期的1937年,他已经是国军最精锐德械武装中的佼佼者之一,担任36师师长,和87师、88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财政部税警总团并列为核心部队中的一支。曾在南京保卫战中从死里逃生,还曾两度直指试图溜走的同僚孙元良师长,举枪逼其回到战场上,血性与铁腕由此显露无遗。此后他升任71军长,并兼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率部挺进并创造了龙陵大捷,重创日军,保卫了中国西南的交通要道,因而在军事战绩上可谓赫赫有名。早年生涯里也留下一段污点——在蒋介石的强压下,他曾下令处决好友、老师瞿秋白,这段往事直到晚年才让他悔恨不已。
到了49年解放战争的末期,宋希濂的性格与处境再次被放大呈现。他身居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手握14万兵马,统辖第14兵团和第20兵团。就任务与军权而言,他介于兵团司令与剿匪总司令之间,是一个颇具分量的高级将领;但真实处境却异常艰难。一方面,部队编制吃紧、战斗力不强;另一方面,蒋介石命其死守川东,硬抗实力强大的第二野战军。面对并不现实的作战命令,宋希濂连战连败,兵力更是大幅消耗,只剩下不足一万人的战力。在这样的压力下,老蒋仍要求他坚持到底,直到最后一刻。
最初他对蒋介石的命令忠诚而执行,但在穷途末路之时,宋希濂终于对政权深感失望,心中生出强烈的断然行动。他下达指令,断绝与上峰的一切电报联系,不再接受老蒋的任何指令;也不向第二野战军投降,更不走自杀的极端之路。他的打算是什么?他告诉部下,奋力突破到西康地区,隐蔽地打游击,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以便东山再起。这样的设想近乎自立门户,即便放眼这支仅存兵力的残部,难以实现。正因如此,在所有战败的国民党将领中,宋希濂的这一路“另类选择”显得更为独特。最终他在大渡河一带被我军发现,试图拔枪自尽却被现场阻止,昔日叱咤战场的名将就此沦为战俘,直至1959年才获得特赦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