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绵延久远,跨越五千多年,先后经历过14个朝代,涌现出409位皇帝。因为照相机属于近现代产物,许多皇帝的真实面容至今只能通过古代画像、碑刻和零散记述来还原,真正的神韵常常无法完整呈现。唯有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通过照片与他本人的自述,我们或许能看见一个较接近真实的形象。
到了晚清,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相对先进,摄影术传入中国,使得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皇帝们的真实影像。借助这些影像资料,再加上溥仪本人及其他史料的记述,我们对紫禁城内部的权力运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若不是溥仪愿意讲述,很多宫廷里的秘密可能永远难以揭开。
紫禁城,即现今人们熟知的故宫,长期以来都是帝王与妃嫔居住、举行大典的核心所在。它以金瓦朱砖、巍峨墙垣著称,规模宏大、气象万千。溥仪作为皇帝,童年的居所就在这座庄严华美的宫殿群中。
溥仪三岁即位,成为有史以来最年幼的君主,因此实际掌握大权的并非他本人,而是太后慈禧所掌控的一切权力。名义上他是皇帝,实际上的权力几近空缺,这让他的宫中生活显得异常艰难与孤寂。
宫中的人除了溥仪和慈禧外,还有前任皇帝时代留下的妃嫔们。在溥仪登基后,这些妃嫔自然也被托付为太妃。她们虽无真正的政治权力,却在紫禁城内享有安稳的生活与稳定的日常,并以“母亲”、“长辈”的名义存在。溥仪每天都要向几位太妃问安,但她们往往以冷淡的态度应付,简单问过几句后便让他离开。由此可见,溥仪在宫廷中的权力几乎完全缺失。
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溥仪在龙椅上坐着并非一帆风顺,偶有哭闹在所难免。然而在宫中,哭泣并没有人来安慰他,而是被身边的宫人和太监单独关进一间房间,直到他停止哭闹才被放出。这样的情景在日常里并不少见,体现了他在帝位上的孤独与无助。
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溥仪的饮食也被严格控制。桌上虽摆着数十道菜肴,但他不能逐一道尝,因为皇帝的喜好往往需要严格保密,不便示于众人。于是许多菜肴被太监端走,溥仪常常吃不饱,甚至没有机会吃到热气腾腾的一餐,大多时候只能以冷饭果腹。
抗日战争结束后,溥仪被释放,并著述了自传《我的前半生》。书中他还揭露了紫禁城里一个被称作“如意馆”的秘密场所:那里专为皇帝或太后绘制画像。只要是他们亲自参与或手笔参与的作品,便被视作御笔,即使他们仅仅写下几字、或点涂一点颜色,也被赋予极高的权威。因此,这背后揭示的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权力与虚实之间水分的错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