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评论三国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许多人心中浮现的第一个印象,往往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魏、蜀、吴三大势力在漫长岁月里不断征战,明争暗斗,谁都想独揽天下,但最终却没有一方能够实现真正的统一。结果,辛苦鏖战的三方势力反而成了司马家族的垫脚石,让他们成为三国最后的赢家。这样的历史格局,不仅耐人寻味,更令人深思。
司马家族的崛起,以司马懿为核心人物。他们并非如曹操、刘备、孙权那样自立为王的开国之主,而是依附于曹魏阵营之中,一步步积蓄力量。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正是以司马懿为主线展开,塑造了一个心思缜密、谋略非凡的军事家形象。许多人也因此产生疑问:既然司马家有如此雄厚的实力,为什么不趁早一举吞并西蜀和东吴,以展示家族的强大?其实答案并不在表面,而是隐藏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和司马懿深远的谋划之中。
谈到司马懿,自然绕不开与诸葛亮的较量。两人素来被视为三国时期的智慧对手,斗智斗勇,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历史片段。司马懿甚至自称自己最懂诸葛亮的人,这也让“空城计”的故事流传千古。有人好奇,当时司马懿看见诸葛亮镇定自若地坐于空城之上,难道真的以为那是西蜀布下的天罗地网?其实未必。更多时候,他的迟疑是一种策略,是权衡利弊后的冷静选择。
回顾历史,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西蜀的大业交到诸葛亮手中。诸葛亮殚精竭虑,既要扶持年幼的刘禅,又要实现北伐曹魏的宏图。然而蜀汉早已失去了关羽、张飞等一批大将,军力不足。更雪上加霜的是,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兵败如山倒。这样的败绩,司马懿自然看得清清楚楚,他敏锐地察觉到西蜀国力正在逐步衰落,未来注定难以长久支撑。
尽管如此,诸葛亮仍不肯放弃,他连续发动了五次北伐,却无一大获全胜。多次交战耗尽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兵力,也让诸葛亮自己因操劳过度而早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失去了灵魂人物,气势大减,几乎像一株失去水分的植物,难以再恢复往日的生机。此时若司马懿顺势南下,攻取西蜀似乎是唾手可得的胜利,但他却始终没有提议攻蜀,甚至直到去世都未推动此事。表面看匪夷所思,实际上却暗藏深意。
司马懿深知时机未到。他的野心并不止于吞并西蜀,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局势。他清楚,如果自己在名义上代表曹魏大举消灭西蜀,那么外患解除之后,矛头就会转向魏国内部。而那时,作为握兵在手、威望渐高的司马家族,极可能会成为皇室首当其冲的防范对象。倘若实力尚未足以与曹魏抗衡,贸然出击反而会引火烧身。司马懿的选择,正是出于这种未雨绸缪的考量。
更进一步,即便曹魏没有立刻清算司马家族,也一定会在战功赫赫之后收回司马懿的兵权。对任何军事家而言,兵权是生命线,一旦失去,功名与地位都将化为乌有。因此,司马懿才会选择韬光养晦,以抵抗西蜀为由虚与委蛇,表面示弱,暗中却不断扩展家族势力,默默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由此看来,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积极进取相比,司马懿的隐忍更显深远。虽然他在战场上常常被诸葛亮牵制,甚至留下“屡屡受制”的印象,但最终笑到最后的,却正是这位深藏不露的司马懿。三国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智慧与心机并存的人物,而显得格外曲折动人。司马懿的选择与坚持,或许正是他能在乱世中安然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