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东汉末年风云变幻,三国逐渐鼎立,到最后阶段魏、蜀、吴三国皆自立为帝。在公元229年,江东之主孙权终于正式登基称帝,从此“吴王”摇身一变为“吴皇”。孙权在史书中被视为一代雄主,就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曾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备初次见到孙权时,更是对其气度威仪大为震惊,甚至一度生出退意。这两件事,足以说明孙权少年老成,气魄非凡。然而,孙权身上也有一桩长期被世人非议的事情,那便是他登基之后,将父亲孙坚追尊为皇帝,却仅把真正开创江东基业的兄长孙策追封为“长沙桓王”,未能与父亲同列帝号,令人颇觉不公。
严格来说,当年孙坚虽骁勇善战,却仍名义上属于袁术的麾下。待其战死沙场后,长子孙策一度依附袁术。可是袁术并非能成大事之人,而孙策雄心勃勃,志在四方,最终毅然决然自立门户,仅凭千余旧部便开启了逐鹿江东的征程。数年之间,他凭借过人的胆略与武勇,平定了江东大片土地,逐渐奠定东吴根基,也因此赢得了“小霸王”的威名。从这一点看,江东真正的奠基者无疑是孙策。按常理,孙权既然是承继兄长基业而成帝,那么理应将兄长追尊为帝,以彰显东吴正统。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孙权仅封兄长为王,这无疑反映出他的某些私心与算计。
对比三国局势,这一问题更加显眼。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帝,并将父亲司马昭与大伯司马师皆追尊为帝,显得气度恢宏。而蜀汉方面,刘备自称汉中王时未追封父亲,这倒属情理之中;后来刘禅称帝,也将刘备尊为皇帝,符合传承之序。如此对比,孙权偏偏只尊父不尊兄,便显得心机过重。
其实,孙权的心思在对待江东文武群臣上也可见一斑。江东名士文有张昭、鲁肃,武有周瑜、程普、黄盖,后来更有吕蒙、陆逊等人。这些人虽未必全部由孙策亲自提拔,但多半曾是孙策起兵时的追随之臣,对孙策的感情极深。而孙权继位之初,不过是一个幸运的继承者,他要想在这些旧部面前树立君威,实在并不容易。正因如此,孙权早期的统治始终笼罩在兄长的余威之下。直到周瑜、鲁肃、吕蒙等与孙策关系密切的宿将先后辞世,孙权才敢真正摆脱兄长的阴影,独揽大权。
为了巩固威望,孙权甚至多次御驾亲征,力图以战功来稳固权威。最著名的一次便是“逍遥津之战”,然而这场战役却成就了曹魏名将张辽的威名,孙权反倒狼狈而归。即便如此,孙权仍屡次亲征,但大多以失败收场。由此可见,他的举动不仅仅是出于战略考虑,更在于内心深处试图摆脱兄长孙策的光环。
至于孙策未被追尊为帝,背后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第一点便是继承制度的问题。孙策创业,孙权承业,这在当时叫做“弟承兄业”。可孙权一旦为帝,若仍沿用此制,按照规矩,下一任帝位很可能落到弟弟孙朗头上。这显然与孙权想将皇位传给自己子嗣的心思相悖。为了使“皇位继承”合理化,孙权只能将兄长追封为王,而不是帝,从而使自己的儿孙才是皇位唯一合法的继承者。
第二个原因则更为敏感。当年孙策其实已有一子,名为孙绍。若按“子承父业”的逻辑,江东之主理应由孙绍继承。但历史事实却是孙策将基业交给了孙权。既然如此,当孙权称帝之后,是否应该将帝位再度传还孙绍?这显然是孙权不愿意接受的。若真如此,那么孙权子嗣将永远失去皇位的继承权。为了彻底避免这种隐患,孙权在追尊时刻意压低兄长的地位,仅封为王,以堵住后世可能的质疑。
有人或许会质疑,为何司马炎却敢追尊大伯司马师为帝?原因在于司马师无子,后代中无人可对皇位构成威胁。换言之,司马炎与孙权面对的处境截然不同。君主多为子嗣考虑,这种心机放在帝王家,也算是人之常情。遗憾的是,孙权为了皇位的稳固,终究牺牲了兄长的名分,使自己背上了“权有勾践之奇”的评价,这绝非美誉。
请注意,这里“勾践之奇”出自范蠡的评价,意为君主能与人共患难,却难与人共享安乐。孙权的一生,也正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