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正方
王正方,从1961年7月11日进驻钱官屯村开始筹建六一农场,1981年调离,时任山东省六一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
“
通过动员、整顿,场内秩序明显好转,就业人员劳动积极性提高。春季开垦的2500亩荒地,都是用人力深翻、耙平的。
”
管理改造重塑灵魂
六一劳改支队是就业人员专场,管理、教育、改造就业人员是首要任务。留场就业是对一部分刑释人员采取的强制性安置、改造措施。就业人员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依法被管制分子,按照"管理反革命暂行办法"规定,剥夺一切政治权利,严加管制。二是"戴帽"人员(地、富、反、坏分子),对其实行监督改造,不给予政治权利。三是"摘帽"人员,享受一定的政治权利。四是原系人民内部犯法的人员或无家可归者,可以按照职工对待。
由于就业人员出身经历复杂,身份性质不同,又不能用武装看押,他们的活动范围大,接触面广,因此管理难度比较大。王正方和支队党委从一开始建场就将管理、教育、改造就业人员摆在首要位置来抓,在实践中总结完善管理教育的方法和经验。1961年年底,支队起草了《就业人员劳动纪律(草案)》《就业人员小组长守则(草案)》和《对就业人员的暂行管理制度(草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劳动和学习,并从事一些其他活动。方法上掌握外宽内严,干部能执行政策,拿他们当人待,不打骂体罚,生活上不克扣。
1962年,为适应生产建设需要,支队先后从济南生建钢铁厂、郭店生建铁矿、济南生建机械厂、六O四水利工程队,临沂、淄博等地劳改单位调入就业人员760人。新调入的就业人员看到这里环境艰苦,住帐篷,吃地瓜干,劳动繁重,普遍不安心,思想有波动。这其中,有好逸恶劳者,出工不出力,故意完不成劳动任务,以伙食差、吃不饱为由公开闹事;有的则装病躺倒不干,甚至顶撞干部;更有甚者,随便串队、串场(分场)、串村,认老乡、拜把子、找对象,到村民家里骗吃骗喝骗钱,闹得乌烟瘴气。钱官屯、胡官屯、郑家等村庄的老百姓几乎每天都有来找王正方告状的。就业人员对社员说的都是假名,查名查不着。王正方就带着社员指认:"这就是高队长,在我家喝酒,和我交朋友,还借我30元钱。"——这种事发生一起查办一起,对诈骗者严肃处理。
一些从押犯单位调来的干部,管理就业人员缺乏经验,产生畏难发愁思想,说是以往管犯人有办法,现在管就业人员没有办法,束手无策;有的干部要求搞生产工作,不做管教工作。针对这种情况,王正方意识到必须加强对就业人员的管理。总场及时组织工作组,由就业科刘宗岭科长任组长,到三分场帮助工作,王正方也靠到一分场。他们首先对400名就业人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进行摸底分析,分成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坏的。对表现差的给予批评教育;对坏的搞清事实,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隔离反省,个别的重新"戴帽"。接着召开两个大会:一是春耕春种生产动员会。会上王正方讲明当前形势、任务,春耕春种重要意义,提出具体要求。一分场场长潘宝琦讲明春耕春种进度,对在劳动中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对表现坏的点名批评。同时宣布开展劳动竞赛评比,奖优罚劣。二是召开批斗大会。批斗对象是就业人员王某某,他表现很坏,消极怠工、打架斗殴、偷取公物、骗取附近村民钱财,经查证属实,已构成违法,在批斗会上当场宣布判处管制(事先呈报批准的)。这次批斗大会对就业人员震动很大。通过动员、整顿,场内秩序明显好转,就业人员劳动积极性提高。春季开垦的2500亩荒地,都是用人力深翻、耙平的。大部分就业人员都能按质按量完成或超额完成劳动任务。完不成的,个人主动带着吃的中午不回队多干,有的夜里带着手电筒照明加班赶翻地进度,有的鞋子在泥水里踏坏了,用旧单衣裹着脚踩铁锨翻地。对劳动积极、表现好的就业人员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后 记
王正方从1961年7月11日进驻钱官屯村开始筹建六一农场,到1981年调离,他为六一农场的发展整整奉献了20年。20年酸甜苦辣,其间艰辛苦难少有人知。今天,我们回忆王正方,更多的是回忆在三年生活极端困难时期,以王正方为代表的六一农场老一代革命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抓实干、改革创新的光辉事迹,感悟老一代革命者"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旧日换新天"的革命气魄,继承老一代革命者不折腾、不懈怠、不退缩的工作作风,追寻老一代革命者的脚步,牢记难忘的岁月,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这大道无垠、大爱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