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五万头猪群一齐乱窜更难捕捉,还是五万名失去了战斗意志的溃兵更容易收拾?这个问题放到战争史中,颇有些讽刺意味。山东战场上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王耀武,就曾经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他在评价李仙洲指挥莱芜战役的表现时,说过一句后来被《亮剑》中楚云飞引用的经典话。
按道理说,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在名义上应当接受王耀武的统一指挥,但莱芜战役过程中却发生了许多让王耀武既困惑又愤懑的事情。他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控制局势,反而被上级陈诚和郭汝瑰绕过,使得战役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境地。于是便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李仙洲听从了王耀武的意见,他手下的几万兵力是否还会在一夜之间成为解放军的俘虏?
王耀武在抗日战争中是极具声望的人物,他的军事才能和作战思维都相当突出,被普遍认为比张灵甫、黄百韬甚至杜聿明更有全局观。他清楚地认识到山东在当时的形势下难以固守,莱芜一役也不应贸然投入。然而,他的上级是对老蒋更有影响力的陈诚和郭汝瑰,他们的方案往往直接获得采纳,而王耀武的意见则屡屡被忽视。于是,就出现了莱芜战役那种极度被动的场景:李仙洲的部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围困,最后大批被俘。王耀武心知必败,却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整个战局崩塌。
沈醉曾经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问过王耀武,为何以他谨慎的性格却在莱芜战役中遭受惨败。王耀武无奈地回答,李仙洲率部钻进了被解放军布好的“口袋阵”,情况与《三国演义》中孟获误入葫芦谷极为相似:既不能前进,也无法撤退,粮草断绝,外援无望,靠有限的空投根本坚持不了几天,最后全军覆没。
他的感慨中有一句话最为人熟知:“就算是几万头猪,要想一夜之间全部捉光,也得花上几晚。但在莱芜,我们却一晚上损失了好几万俘虏!”这种比喻虽然夸张,但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国民党军队在战役中溃散的速度。战斗力瓦解之后,士兵比牲畜还好对付,因为他们懂得投降、懂得排队缴械。
战败之后,李仙洲被俘,陈诚因身份特殊也无人追究,老蒋最后把气撒在王耀武身上。王耀武自己也承认,当时被蒋介石骂得腿直打哆嗦,几乎以为自己会被当场处决。他的确为济南保住了一部分兵力,但在老蒋眼中,这并不算功劳,只是更加突出了损失的惨重。
事实上,王耀武早在战前就对陈诚的“南北夹击”作战计划提出过质疑。他通过侦察发现解放军有布口袋阵的迹象,主张避免孤军深入。但陈诚直接越过他下达命令,李仙洲也选择迟疑拖延,结果一步步把部队送进绝境。等到意识到必须撤退时,已经为时已晚。
莱芜战役最后以解放军活捉四万六千余人而告终,连李仙洲、韩浚这样的军长、副司令都在俘虏之列。王耀武后来在回忆录中总结:无论谁来指挥,这场战役的败局都不可避免,区别只是早一步被消灭还是晚一步而已。换句话说,败亡的命运早已注定。
这场战役让人看到战争中的荒诞:五万人的大溃逃看似声势浩大,但面对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时,他们甚至比五万头猪还要好对付。王耀武的比喻,正是对那个时代国民党军心涣散、指挥失灵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