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这场千年留名的战争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秦国不断扩大国力以实现统一大业,赵国则顽强防守、试图以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拖垮对手。战争始于公元前262年,战事前后大约持续三年之久,最终以秦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终。烽烟在边境线多处蔓延,双方调度海量军队与物资,秦赵两国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史书亦把它称作一次前所未有的全面性攻防战。
这场战争使白起的名字与“战神”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因“坑杀40万赵军”的说法在史学与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司马迁在《史记·白起列传》中记载了白起一生的战功:昭襄王十四年,白起任左更,出兵攻打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擒虏三晋将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交战时,击沈其卒二万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连克五城,斩首五万;随后又以诈降之计坑杀俘虏,留下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卒合计约四十五万人,令赵国震动与惊惶。上述记载虽在后世有不同解读,但无疑广泛塑造了白起在中国历史中的“无情剿杀”“战神归位”的形象。
据司马迁记载,白起一生杀敌的数量据称达到九十万余人,因此获得了“人屠”之称。公元前257年11月,因不服从秦王的命令,白起被从将帅的高位降为普通士兵,最终在咸阳西十里的杜邮地区被逼自尽,手执长剑,结束了自己的一段传奇。关于他死后墓葬的具体去向,长期以来成为历史谜题,史籍也未给出明确定论,直到现代才逐步浮出水面。
白起死后安葬在咸阳城东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咀一带,秦时称此处为杜邮。由于年代久远,外界对于他的墓地所在长期鲜有确切认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有考古意外发现打破谜局。1970年,解放军三五三零工厂在施工过程中意外揭开了白起墓地的墓道,随之出土的大量兵器与随葬遗物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以下是关于白起墓地现状的一组照片所记录的要点。
照片呈现的内容与含义如下:
照片一、1989年,咸阳市政府为白起立碑,作为纪念与历史教育的标志物;
照片二、在坟冢前立置的两块墓碑,由世界白氏宗亲会于2011年筹资建立,以示后人对其的纪念与承继;
照片三、从远处望去,白起墓地呈现出广袤而荒凉的景观,周边草木稀疏,风吹草动,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照片四、募捐碑的存在,在周围环境对比中显得格外显眼,成为访客识别与纪念的参照物;
照片五、坟冢之上可见的盗洞痕迹,诉说着漫长岁月中人迹与风雨对遗址的侵蚀;
照片六、战神碑,象征性地记录着白起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争议性评价;
照片七、封土堆的轮廓仍清晰可辨,构成墓地最显著的地理标记;
照片八、封土堆上多处留存的脚窝,显示了古墓在漫长岁月中遭受的活动与自然侵蚀的痕迹。
这些照片共同勾勒出白起墓地的历史层次与现状:从最初的历史记忆、到后续的纪念设施与公众关注,再到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遗址风貌。通过图文记录,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物证中读出那段久远岁月的影子、感受到历史人物在时间长河中的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