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内陆国——卢森堡。它的历史如同一艘在风浪中起伏的小船,曾经拥有过广阔的领土,但在几个世纪的战争与外交博弈中,国土被反复瓜分,损失了接近八成的面积。表面上,这片残存的土地似乎注定让卢森堡陷入长期贫困,但命运另有安排:地下埋藏的丰富铁矿资源,为这个小国开启了通往富裕的道路。凭借“铁海”般的宝藏,卢森堡以钢铁工业为起点,逐步成长为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如今的卢森堡仅有2586平方公里,人口刚刚超过68万,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国际金融与高科技产业的重要中心。2025年,其人均GDP预计达到约15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历史上,它曾是一个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中等公国,但在17至19世纪的三次大规模分区中,先后失去了南部、东部和西部大片土地,合计约8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原领土的80%。这些分区并非偶然,而是欧洲大国势力角逐的结果:法国吞并南部,普鲁士占领东部,比利时则拿走西部广阔的地区。看似命运多舛的小国,却因为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米内特”铁矿盆地而转机,这片矿区蕴藏高品质铁矿石,总量高达2.7亿至3亿吨,足以支撑全球数百年的需求。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卢森堡凭借铁矿迅速崛起。钢铁产量从19世纪60年代的数万吨,飙升至20世纪初的数百万吨,工厂遍布全国,铁路交通发达,经济迅速融入欧洲市场。钢铁成为国民经济引擎,推动城市化和人口增长。进入20世纪,面对全球钢铁产业的激烈竞争,卢森堡灵活转型,逐渐发展出金融业与卫星产业。金融凭借地理优势与宽松法规,成为欧洲资金汇集地,托管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欧元。而1985年成立的SES公司,则让卢森堡在卫星通信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运营卫星超过70颗。钢铁、金融、卫星三大支柱产业,使其2025年GDP预计突破1000亿美元,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失业率长期低于5%,居民平均寿命超过82岁,社会福利和医疗教育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
卢森堡的辉煌起点可以追溯至1308年,亨利七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启了卢森堡王朝的扩张时期。通过联姻和征战,领土一度扩展至1万平方公里。那时以农业和贸易为主,铁矿尚未发挥作用,但中世纪城堡建设繁盛,至今仍保留超过70座遗迹,因此赢得“千堡之国”的美名。然而,随着15世纪末被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再到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卢森堡多次沦为战场,人口锐减,村庄荒废。1659年的比利牛斯条约成为第一次分区,约10%的土地被割让给法国。之后几经易手,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将其划归奥地利哈布斯堡,1795年又被法国革命军吞并,成为福雷省的一部分。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卢森堡被设为大公国,由荷兰国王兼任统治,同时划出2300平方公里土地给普鲁士,这是第二次分区。1830年,比利时独立运动爆发,1839年伦敦条约签订,卢森堡被迫割让西部4414平方公里土地给比利时,这是第三次也是最沉重的一次分区,国土缩减至如今的规模。所幸,剩余东部获得更多自治权。随着铁路建设和矿业开发,卢森堡逐渐走向工业化,钢铁业在19世纪末成为支柱,出口欧洲各国。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卢森堡饱受侵略之苦:一战被德国占领,二战期间遭纳粹同化政策与暴行荼毒,大量平民和犹太人遇害,国家经济受到重创。1944年盟军解放后,卢森堡迎来重建机遇。二战后,依靠米内特铁矿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卢森堡经济迅速恢复,钢铁产量在1950年代达到巅峰。随着1970年代钢铁危机到来,小国选择转型,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成为新支柱,逐步形成多元化经济格局。
今日的卢森堡,在欧盟与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欧盟创始成员国,它积极融入单一市场与欧元体系,借助地缘与政策优势,稳步发展。与那些曾盛极一时却衰落的帝国不同,卢森堡凭借资源、转型和务实战略,成功从分区小国走向现代资本主义繁荣国度,成为“小而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