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马谡被斩时只有一人能救下他,诸葛亮想等此人求情,但他并未开口
迪丽瓦拉
2025-10-01 18:03:00
0

《——【·前言·】——》

街亭兵败,蜀军震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段三国旧事大家耳熟能详。

很多人不知道,马谡其实还有一线生机。

关键时刻,诸葛亮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只要那人开口说一句,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可那人站在面前,始终没开口,他是谁?为何沉默?

街亭失守,兵败如山倒

建兴六年,蜀汉第一次北伐正式打响,诸葛亮调集主力,从汉中出发,目标是抢占关中门户。

整场行动布置周密,唯独街亭一役,留下致命隐患。

前军统帅安排下来,马谡挂帅,王平为副。

街亭这块地盘,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它卡在渭河北岸,进可攻、退可守,是兵家要冲。谁先拿下,谁就能掌握主动。

王平带兵多年,熟军阵,识地势。他到地方一看,觉得不对。前有山岭,后是空谷,若敌强攻,不易固守。

他建议就地扎寨,守住谷口,不求功,只保不败。

马谡不听。他要居高临下,把主力调上山头。

扎寨时,粮道不通,水源在山下。王平再劝,被回绝。王平无奈,只能自领一部驻守山下,单独设营。

张郃来得很快,骑兵为主。初战试探,发现马谡主力在山上,便断水源、烧山道。山头营地缺水断粮,马谡部乱。

敌火一起,兵心崩溃。不到一日,街亭丢了。

王平下令敲鼓,布阵稳守,趁乱掩护残军撤退。

他手下只千余人,却挡住了张郃追兵。他知道,不能让消息蔓延。一旦汉中不稳,北伐等于全盘失败。

他没去救马谡,而是保全全局。

汉中得报,诸葛亮沉默。

第二日,他传令全军收拢,调兵归营。没有怒斥,也没有责难,只安排各部修整,重新构建防线。

事后,诸葛亮让王平、马谡一并到军前听审。

马谡跪地请罪,已无退路。

他自认失误,愿受军法。诸葛亮冷静如常,没有下令,也没有安慰。

他只看向一个人,眼神复杂。那人站着,没有动,也没有说话。

两人对视数息,那人低下了头。

马谡低着头,手指抓住土壤,颤抖。等不到那句话,他明白结局已定。

藏在帐下的沉默,是最后一根稻草

马谡进军前,曾向诸葛亮立誓,一定守住街亭。

他自信满满,说能制敌三日。诸葛亮犹豫,但想到他才学过人,又有王平为副,才松了口。如今一战败,责任清晰。

那人一直站在帐前,离马谡不过三步。

他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外人。他叫王平。

王平出身将门,原本在曹营。后归蜀,在南中立过功。

诸葛亮一直器重他。此次为副,实是诸葛亮安排的保险。他信王平能稳住后手,万一马谡出事,也不至于崩盘。

马谡失败,王平没死,带着残兵回营。诸葛亮没责罚他,只是召见。

他第一句话便问:“为何不力劝马谡?”

王平说,他曾劝过多次,马谡不听。自己只得在山下另设营地,保护粮道。

诸葛亮看着他,没有追问。只是点头,然后看向马谡,再看回王平。

那目光很沉,好像在等一句,一句求情,只要王平开口,说马谡虽有过,战意可用,或言其功可赎。哪

怕是说句“情可容”,都算有转机。

王平没说。他站得笔直,眼神不偏不倚,始终没有开口。

马谡明白了,诸葛亮也明白了,诸葛亮在等,没人为马谡开口。

当晚,军法官奉令,执行斩首。无刀下留人,无宽赦之议。马谡亲笔留信,送还家中。事后军中立碑,曰“军纪碑”,刻上五个字:街亭之败将

王平未被罢黜。诸葛亮升他统辖前锋,掌一军。

他用沉默换来了信任,也断了马谡的命。

他不说,自保与军法之间的选择

王平为何不为马谡开口?这个问题被反复提起。

街亭失守,马谡急调王平救援,遭拒。

他在返营途中给诸葛亮写信认罪,知道结局难挽,身边同营一将、共事多年,王平哪怕出一句话,也许会留下一线余地。

但王平没有。他的沉默背后,有三重考虑。

第一重,职权有限,位置难越。

当时虽挂副将职衔,军令制度清晰,主将发号施令,副将不得干涉。

马谡以主将自居,王平数次进言均被拒绝,战前已留书面异议,战时另设营寨自保。

此时若为马谡求情,反倒会显得掺杂私情,损伤自身在军中威信。

第二重,两人交集不深,意见早有分歧。

王平出身魏地,久经战阵;马谡虽学识出众,却多纸上谈兵。

街亭设防之争公开,军中皆知,王平早已表达不同意见,此次战败源于决策失误,如今再出头为其担责,只会让人怀疑动机。

第三重,看穿了诸葛亮的态度。

诸葛亮虽惜才,出手却极重。他把马谡放在街亭,其实就是一次全面试用。

如今兵败,不只是军事问题,也牵动了战略节奏。

对汉中军心有冲击,对北伐节奏有干扰。

当他问王平那句“你曾否进谏”,眼神含着一层试探,王平回答清晰,言辞简明,这等于告诉全军,责任界限清楚,没有人徇私,也无人纵容。

诸葛亮没有再提问,他已读懂沉默中的答案。

法与情之间,军中需要明白态度。

王平不救马谡,非冷血,而是认清局势,动摇制度、换一人性命,代价太大。

马谡的结局从那一刻定下,王平的沉默,替整个蜀军写下一行规矩。

挥泪之后,再无人敢轻言情面

马谡伏法那日,军中寂静。刑场设在山谷,道旁无人言语。

诸葛亮亲赴,不语而立,斩令既出,仪式无冗,行刑有序,马谡伏地不起,剑锋落下,尘埃再无惊动。

《三国志·马谡传》写得极短:亮泣而斩之。

后世演义加上“挥泪”两字,成就千年记忆。实际上,那一泣,不是脆弱,而是割舍。

诸葛亮站立原地,不发言、不致辞。

他看见信任错付,看见才俊折戟,也看见自己当初的判断不够果断,更看清了军中每一个人的表情。

此后蜀军调度严格,规矩愈加分明,主将、副将、先锋、后卫,级别有序,令出如山。

再无人敢以情动法,再无人敢违命而行。

王平留在一线,镇守西北,后抵张郃于木门,保住蜀汉边防,虽无大功赫赫,却稳健沉着,是诸葛亮,北伐后期最可靠的一支力量。

有人说,街亭之败,是诸葛亮一生最大失策。

也有人说,那一斩,斩断的不仅是一人,是后续再无波澜的军队体系。

结果已经写下,马谡死时,无人为其求情,能说话的人没说,想救的人收手。

那一刻起,军纪胜过一切。

诸葛亮看清了结局,也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参考资料
1. 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蜀书·王平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日本的侵略罪行,是无法抹去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通常被定义为“1939—1945”的战争,欧洲战场与美日太平洋战争成为叙事中心。...
原创 张...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中...
“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共同展望未... 图为两岸媒体人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 “作为在辽宁生活的台湾青年,我对于当地的抗战历史博物馆等并不陌...
原创 湖... 湖南有一位普通工人许民庆,他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中,一直坚信自己的父亲是一名国民党团长。直到五十三岁那...
康熙四十七年,废了太子胤礽,为... 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
南京财经大学学子深入调研苏州市... 7月27日,为深入梳理革命历史发展轨迹,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赤焰青烽”暑期实...
原创 湘... 湘军系列二十四,持续更新,欢迎关注。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湘军始终是清政府用来对抗太平军的核心力量,...
原创 明... 在明代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故事,其中既有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有忠奸人物的鲜明对比,还有兄...
时间有限也能畅玩!《三国:谋定... 很多朋友平时工作忙、生活事儿多,想玩游戏放松一下,又怕那些复杂的操作和漫长的养成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原创 将... 从古至今,朝代更替、王权更迭,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之事。正因如此,那些坐上龙椅的帝王,几乎个个都过着如履...
原创 刘... 事实上,蜀汉灭亡之际,关羽与张飞两大家族的命运截然不同,这背后的缘由并非单一,而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
原创 汉... 一提到汉末三国时期各大军阀的战略布局,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谋略,或者江东...
原创 战... 文 | 飞鱼说史 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群雄并起,英雄辈出。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不仅有纵横捭阖的谋士...
原创 明... 李善长,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是明初最为显赫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便...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印发通知公布第...
原创 绍... 1141年,南宋以称臣纳贡作为前提,和金朝达成了“绍兴和议”,实现短暂的和平。第二年,金朝按照约定释...
原创 一... 李存勖的选择 在取得对手的阶段性胜利后,李存勖并没有急于休整,而是立刻做出了果断的部署。他派出自...
他们记录下民间抗战记忆 “陕西抗战老兵营”志愿者组织记录老兵口述史、收集老照片、整理战争实物,传承抗战历史 历史记录着这样...
原创 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力欲望的女性之一。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甚至不惜对至亲下手。她的手段冷酷无情...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这不只是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穿越历史烟云,一行行苦难的泪水,一个个悲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