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中,1940年5月16日是一个令人沉痛的日子。当天,在枣宜会战的激烈战斗中,中华民国著名将领张自忠于宜城壮烈殉国。他死后被追授为上将,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国民革命军中,战场上阵亡的最高军衔将领之一。许多人常常会混淆张自忠与张治中,这两位名字相似的将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和性格。
张自忠是西北军出身,而张治中则是中央军的代表人物。前者从地方军阀体系中走出,凭借自身努力逐渐成长为抗日名将;后者则一直在中央军体系内发展,更偏向政治与行政。两人虽同为名将,但道路与评价差异极大。
张自忠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显赫家族。他的父亲张树桂曾任江苏赣榆县知县,然而早逝,使得张自忠自幼失去父爱。尽管如此,张家家族势力庞大,家境优渥,他的生活并不贫困。与大多数出身贫寒的军人不同,他从清末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一路读到高中,最终毕业于济南法政专门学校。那个年代,高中毕业生已相当于今日的大学生,堪称社会上的知识精英。若愿意,他完全可以选择一条安稳的道路,做一名中学教师,过上舒适安定的生活。
然而,亲眼目睹列强在华的肆虐与清末国势的衰败,张自忠心怀愤慨,毅然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党人,最终选择弃笔从戎。他最初投身的部队由车震统领。车震出于老乡情分收下了这位富家子弟,但对其能否吃苦存有怀疑。事实证明,车震的顾虑并非全无道理——和张自忠一同投军的七八位同学,不出一个月便纷纷因军中艰苦而选择退回家中。唯独张自忠坚持了下来,哪怕在最初接受考验时,和士兵们一起下地割麦子,他也没有退缩。凭借坚韧和勇气,他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随着车震升任师长,张自忠也逐渐被提拔为参谋。然而在军阀混战中,车震的部队终究溃败,张自忠只能逃回家乡。之后,他又投身于冯玉祥麾下。起初,冯玉祥不愿收留这类“公子哥”,但见张自忠身材高大、相貌魁梧,最终破例留下。凭借聪明与胆识,他很快脱颖而出,从排长、连长一路升至团长,逐渐成为西北军的重要骨干。
张自忠治军极为严格,他的训练堪称魔鬼式,因此手下部队战斗力极强。他甚至因常以军棍处罚违纪士兵,而被称作“张剥皮”。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他率部坚守喜峰口,令日军伤亡惨重,并因此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可惜,随着西北军的衰落,宋哲元等高层逐渐倾向妥协,在卢沟桥事变前后选择消极应战。张自忠因执行上级命令而与日军谈判,被全国舆论误解为汉奸,甚至与殷汝耕并列为“国贼”。这一段经历令他蒙受巨大冤屈,失去军权,被迫赴南京“领罪”。所幸蒋介石明白实情,仅对其软禁,并未加以重罚。
最终,张自忠重返军职,率59军投入抗战,逐渐洗清污名,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他的部队在徐州会战中顽强阻击日军,为台儿庄大捷赢得宝贵时间;在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多次大会战中,59军始终承担最艰难的任务,屡建战功。
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明知凶险,仍亲率兵力不足的74师突入敌军后方,力图减轻前线压力。最终,他与部队被数倍日军包围。面对绝境,他拒绝撤退,誓与士兵共存亡。5月16日,他身中数枪,仍与日军短兵相接,直至壮烈殉国。他临终前的一句话“我这样死,很好”,更是展现了将军慷慨赴死的胸襟。日本军方对其也深表敬佩,甚至以礼殓葬。国民政府随后为他举行国葬,蒋介石亲临灵前痛哭。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亦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历史对他作出了公正评价。
相较之下,张治中则完全不同。他出身安徽贫寒人家,仅受过私塾教育,但聪明机敏。年轻时做过警察,后来考入保定军校,成为第三期学员。他自青年起便积极投身革命,追随孙中山,后来受到蒋介石重用。张治中为人圆滑,深谙官场之道,善于迎合上意,因此仕途顺畅。他在军阀混战与抗战初期都担任过重要职务,但缺乏指挥大规模战役的经验。在淞沪会战中,他未能集中兵力一举歼敌,反而将战役拖成消耗战,使国军陷入被动。这场失误让蒋介石对其军事才能产生怀疑。
此后,张治中转入政务工作,担任湖南省主席,与共产党展开过密切合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一度进入“黄金时期”。然而,他在任内因指挥不当导致“长沙大火”,成为抗战三大惨剧之一。再往后,他虽继续得到蒋介石的信任,被任命为西北行营主任等职务,但基本未再直接掌军。1949年,他与中共谈判失败后最终选择投共,成为黄埔“八大金刚”中唯一投向中共的一人。
综上所述,张自忠与张治中虽同为国民党将领,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人形象。前者铁血抗敌、以死殉国,被后人敬为民族英雄;后者精于权术、擅长政治,却在军事上屡有失误,最终走上另一条道路。两人之间的对比,正是抗战年代中国军人命运与性格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