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果你问我对朝鲜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会说:是表情
迪丽瓦拉
2025-10-02 00:31:19
0

如果你问我对朝鲜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会说:是表情。

那里的人们脸上,有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神情——安静、忍耐、带着某种古老的节奏,仿佛时光在这里放缓了脚步,又仿佛他们早已习惯了以一种庄重的姿态迎接每一天。

就像那位卖花的姑娘。她穿着颜色素净但整洁的裙子,发型一丝不苟,目光清亮而坚定。她不是我们在短视频里常见的那种高声吆喝、拼命推销的小贩,而是静静地站着,像在完成一件很庄严的事。花能卖出多少似乎并不最重要,重要的是站在这里,代表着一种体面与希望。

她胸前那枚勋章,也许是优秀劳动者的表彰,也许是模范青年的象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认为这很重要。这是一种荣誉,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一种“我被看见”的无声表达。

离开花摊往前走,就能看到一条几乎干涸的河。夏季的朝鲜,炎热并不逊色于中国南方,但空调在这里仍是稀罕物。

河畔搭着简易的帐篷,几位老人坐在底下摇着蒲扇乘凉。他们看着几乎见底的河床,眼神平静,没有抱怨,只是偶尔低声交谈两句,仿佛在说:今年,雨又来得晚了。

他们身后的住宅楼排列整齐,阳台上很少看到空调外机。这不是选择,而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对抗炎热:一顶帐篷,一把蒲扇,一条河——哪怕它即将干涸。

你能说他们不热吗?当然热。

但他们脸上没有焦躁,只有一种安静的等待。

“呜——”

一声汽笛长鸣,一列旧式火车缓缓进站。

车门打开,一群女兵蜂拥而下。她们穿着厚实的军装,在尚未完全散去的寒意中呵出白气。车厢很旧,人很多,但她们秩序井然,互相帮忙拎着行李,偶尔低声说笑,眼神锐利而明亮。

在朝鲜,女性服役并不罕见。她们和男性一样接受训练,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她们的脸上没有娇气,只有一种被磨练过的坚毅。那不是被迫的麻木,而是一种自愿的承担。

你能从她们紧抿的嘴角、挺拔的脊背中读到一句话:

“我可以守护我的国家。”

而真正让我驻足良久的,是街上一辆缓缓驶过的牛车。

车夫是个老人,皮肤黝黑皱纹深刻,他手握缰绳,不急不缓地走在马路中央。身旁偶尔有汽车驶过,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牛车,这个在中国几乎已成为景区装饰的交通工具,在朝鲜的许多地方仍是重要的运输方式。它慢,但可靠;它旧,但依然有用。

老人脸上的表情,是一种与时代和解的从容。他不羡慕汽车的速度,也不自卑于牛车的缓慢。他只是在完成他的工作,以他唯一熟悉的方式。

这种“不追赶”,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另一幅让我难忘的画面:一辆卡车的后车厢里,挤满了人。

真的就像我们早年见过的照片那样——人们肩并肩站着,挤得没有一点空隙。车开动了,风吹起他们的头发和衣角,但没有人抱怨,大家只是静静地站着,有的望着远方,有的闭目养神。

旁边一个男子骑着自行车,与卡车并行了一段。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吗?有人坐车,有人骑车,方式不同,但都在努力向前走。

路边的零售店很小,货品寥寥。

柜台上摆着一个西瓜、几瓶本地饮料、一些零食。店主是位中年妇女,看到我在窗外驻足,对我友善地点了点头。

商品不丰富,但摆放得整整齐齐;店铺不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一种在有限条件下的郑重其事——哪怕只有一颗西瓜,也要让它代表一种体面。

而最让我心头一紧的,是那两个坐在钢筋堆上的汉子。

货车正在行驶,他们就坐在高高的钢筋上面,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风吹日晒让他们的皮肤粗糙黝黑,表情严肃,目光如炬。

他们扛起的,也许是一个工地的材料,也许是一个家庭的温饱,也许是一个国家的建设。

那种严肃不是苦闷,而是一种全神贯注——我知道我的工作重要,所以我不能懈怠。

最后我来到了一个小城镇。

这里的建筑不高,样式朴素,但外墙涂着彩色的涂料——淡蓝、浅粉、鹅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和。

阳台上偶尔有晾晒的衣服,楼下有孩童追逐玩耍。老人们在长椅上坐着,看着街景,也看着时间流过。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神秘感源于陌生,而真实源于理解。

这里的人们,和我们一样——

都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活着;

都在用自己最真的心意,爱着;

都在用自己最朴素的信念,期待着明天。

回程路上,我又看见了那个卖花的姑娘。

她篮中的花似乎少了一些,也许卖出了几束。她依然站得笔直,勋章在胸前闪光。

我走过去,用手势问她可不可以拍一张照片。她愣了一下,然后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我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平凡的早晨,一个卖花的朝鲜姑娘,和她安静而坚韧的微笑。

那一刻我想:这也许就是朝鲜最真实的表情——

不张扬,却有力;

不富裕,却庄重;

不匆忙,却坚定。

他们也许没有我们拥有的很多物质,但他们拥有我们曾经拥有、却可能已经丢失的某些东西——

一种对生活的郑重其事,

一种对国家的纯粹信念,

一种在简单中寻找意义的智慧。

回国的航班上,我看着窗外渐远的朝鲜大地,忽然想起那篮没有完全卖出去的鲜花。

花不一定非要卖完才代表成功。

有人卖花,有人买花,

有人别着勋章站在街头仰望祖国,

有人坐在钢筋上扛起生活……

这就是朝鲜。

不完美,但真实;

不富裕,但充满尊严。

而那束花,终究会盛开在每一个需要希望的角落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魏...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这句话背后寄寓着人们对忠义与兄弟情谊的理想追求。刘备、关羽、张飞三人...
原创 徐...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成语,最初与两个人物紧密相连:一位是人尽皆知的武圣关羽,另一位则是三国时期颇有...
原创 清...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新的王朝。入关初期,清廷并未早早确立一套完整的太监制度,顺治年间才开始系...
原创 她... 清代唯一被废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她被废黜之时,顺治帝甚至以“无才”为口实来为自己的决定背书。历史上...
原创 缅... 缅甸为何在被英国殖民时期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却最终没有与印度合并?这背后既有深层次的民族问题,也有...
原创 大... 实话实说,若从本质来讲,明朝和唐朝的太监在很多方面并无根本性差异——他们都不是正牌官员,却掌握着外人...
这就是呼伦贝尔|镇戍国疆 山河... 1733.32公里边境线,承载着党政军警民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 25.3万平方公里热土,孕育了生生不...
原创 谈... 钱谦益晚年到底算不算反清? 最近看了吃瓜蒙主和东楼关于钱谦益的视频,他们两位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博主,吃...
原创 刘... 提到三国,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与诸葛亮这六位历史人物无疑是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关于他们谁的年...
原创 老... 在613年,隋炀帝杨广亲自率领大军征讨高句丽,发起了对这个北方国家的第二次大规模军事进攻。然而,正当...
原创 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开国之初,定都南京...
原创 围... 荆州的主体区域如今即是位于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当时的刘备与孙权...
原创 从... 李靖:大唐封战神,灵霄曰天王 若论唐代名将谁堪称第一,这个问题本身就颇有争议。像苏定方、郭子仪、...
原创 为... 如果一定要追究东汉末年分裂为三国的根源,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刘焉,认为他是“罪魁祸首”。但从历史的深层...
原创 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于预言和占卜的看法往往充满怀疑。毕竟,预言学几乎和神学一样神秘,谁能真...
原创 张... 张飞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传奇色彩的角色,被誉为“万人敌”,他是众多超一流猛将中的佼佼者。作为三国时期...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 一个瘦马能卖1500两以上,是普通丫头的百倍,扬州瘦马是什么? 据说,在娱乐圈有这么个传闻,谓之神仙...
原创 为... 李世民和朱棣在历史的镜像里常被并列对照,他们的父亲分别是开国的君主李渊与朱元璋。两人都不是确立的正统...
天津旧书肆的“史书” 由曹式哲整理的雷梦辰先生文集《津门书肆记》(其中《津门书肆二记》是未完稿,整理者依资料卡片续补完整)...
原创 李... 在洺水之战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在唐朝朝廷中日益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太子李建成的压倒性优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