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唯一被废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她被废黜之时,顺治帝甚至以“无才”为口实来为自己的决定背书。历史上能坐上后位的女人,往往并非普通人:她们或才色兼备,或出身显赫,能够步入后宫的门槛,已是非同小可。若要在大清27位皇后中论才情,湘域出身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往往是最令人称道的一位。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她出自蒙古正蓝旗,后来因封后入满洲镶黄旗。她的家世显赫,祖父就是大学士赛尚阿,肃顺作为顾命八大臣之一,是她的叔外祖父;父亲则是大清114位状元中的一员,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这样的家庭环境自小便让她养成稳重大气、举止端庄的气度,传闻她甚至能左手写出大字,显示出非凡的才情与独特的艺术天分。
当然,阿鲁特氏能入宫作后妃,除了自身的才德外,还离不开另一位关键人物的扶持——孝贞显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因为阿鲁特氏的外祖父郑亲王端华的嫡福晋钮祜禄氏,恰是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之亲姑姑,因此阿鲁特氏被视为孝贞显皇后的姑表外甥女,她的入宫与被立为皇后,实际上是慈安太后及宫内权力结构共同青睐的结果。另一个在宫中竞争的候选人是富察氏,后来的慧妃,但在慈安太后与同治的权衡中,阿鲁特氏抢先成为中宫皇后,成为了那个时代宫廷风云中的一个重要焦点。
阿鲁特氏进入后宫之后,深得同治皇帝的宠爱,然而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她虽备受圣宠,却并未遇到一位善待她的婆婆——慈禧。慈禧对她的态度日益尖锐,直指阿鲁特氏“抢走”了自己的儿子,从而使儿子“不肯听从母命”,对她的处境充满敌意。此后慈禧对阿鲁特氏在公私生活中的诸多挑剔与阻碍,渐渐加剧。同治为避开母子之间的剑拔弩张,往往不去任何一方的寝宫,以示对矛盾的抗拒;慈禧对阿鲁特氏的怀疑与不信任也在日积月累中发酵,夫妻二人的关系因此越来越紧张。原本恩爱的夫妻关系,被宫廷的权力斗争所撕裂,最终走向分居的境地。
同治去世后,阿鲁特氏的处境更加凄苦。她在政治与情感的双重压力下,日子愈发难以为继。就在同治逝世后75天,阿鲁特氏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时她已身怀有孕,腹中似有龙胎,痛苦与无助交织在她的心头。这一自尽的悲剧,无疑是对她才情与美德的极端无奈的对照,也是宫廷权力斗争冷酷无情的一个深刻注脚。
提及阿鲁特氏的家族,不能不提她所在的崇家族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展现的忠贞与牺牲。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之际,崇绮一家为国捐躯的事迹,成为了家族历史中的光辉注脚,亦使人们在追忆她的一生时,更加感叹其身后的家族荣誉与牺牲精神。
总体来看,阿鲁特氏的一生虽拥有登上后宫并成为皇后的机会,且曾享受过帝王的宠爱,但她未能妥善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最终走向了极其悲凉的结局。她的才情与风姿,因宫廷的权力博弈与人事矛盾而被深深地埋没,留下的是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悲剧,也让人对这位湘域女子的命运多了一份怜悯与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