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成语,最初与两个人物紧密相连:一位是人尽皆知的武圣关羽,另一位则是三国时期颇有谋略的士人徐庶。关羽因为嫂嫂甘、糜二夫人被俘,不得已暂时投降曹操,以保障嫂嫂们的安全。曹操极为欣赏关羽的义气,于是以重金、美人、宝马来款待他,但无论曹操如何示好,关羽始终心无旁骛。当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立即带着二位嫂嫂离开,毫不犹豫。而徐庶原本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却被曹操的智臣程昱以“母亲来信”为由骗入曹营。徐庶到达之后,立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虽在曹魏有官有职,但人们依旧将他视为刘备阵营的一员。
这两位人物,都是被迫留在曹营,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关羽可以毅然决然回到刘备身边,而徐庶却终其一生未再归汉。那么,徐庶为何没有像关羽那样潇洒转身呢?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徐庶在意名节,顾虑重重。
徐庶出身并不显赫,年轻时行事放纵,甚至因朋友之事而误伤他人,坐过牢狱,险些丧命。经历劫难后,他开始收敛锋芒,转而追求孔孟儒学,立志成为品行端正的儒士。儒士最看重的便是“忠孝与清名”。徐庶对母亲极为孝顺,否则也不会在看到“母亲书信”后立刻慌乱入曹营。忠与孝往往难以兼得,他若不去曹营,便是不孝;去了曹营,便是对刘备不忠。最终,他选择了孝。母亲去世后,徐庶曾经考虑过重回刘备麾下,但他深知自己已两度改换主君:先弃刘表投刘备,再被迫入曹。若此时再从曹营回蜀汉,便是“三易其主”。在乱世中,谋士最怕的就是被视为反复无常的人,这不仅毁掉个人声誉,还可能牵连家人。徐庶历经年少轻狂的教训后,对名声极为看重,因此不敢冒险。
第二,刘备阵营已无徐庶立足之地。
徐庶投奔刘备时,刘备势力尚小,缺少能人,所以一来就被委任军师,立下不少功劳。最重要的是,他为刘备引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很快显示出远超徐庶的才干。相比之下,徐庶在智谋上的光芒被完全掩盖。如果他回到刘备身边,只能永远屈居诸葛亮之下,难有发挥。对一个以“谋略”著称的士人来说,这种处境无异于虚度光阴。反观曹营,虽然他立誓不为曹操献计,但起码在地位与待遇上仍受尊重。徐庶显然意识到,回归刘备对大局无益,对自己也无利,因而宁可沉默于曹营,也不再回头。
第三,徐庶对刘备本人的信念动摇。
徐庶选择刘备,是因为看重刘备的仁德。他坚信刘备有一统天下的潜质,离开前还提醒刘备勿忘图业。然而“火烧新野”一役,让徐庶看清了刘备的另一面。刘备不仅纵火烧城,还故意散布流言,劝说大批百姓跟随他逃亡。表面上似乎是为百姓着想,但徐庶清楚,刘备更可能是为了掩护自己,利用百姓作为保护伞。曹操虽为枭雄,但对百姓尚有仁心,甚至曾以自断头发来约束士兵不破坏农田。相比之下,刘备借仁义之名行自保之实,这在徐庶心中无异于伪善。既然心目中的“仁君”不过如此,他自然心冷意灰,不愿再辅佐。
徐庶的一生,本可凭才智大放异彩,但被卷入曹营后,他选择了沉默与退避。他不像关羽那样忠贞果敢,能不顾一切为兄长而走;他在乎世人眼光,纠结于名节,也因对刘备的幻想破灭而选择沉默自保。最终,徐庶在乱世夹缝中苟存。他虽不言不语,却像是一声深沉的叹息,映照出那个动荡时代对忠义谋士的残酷:他们要么折损,要么被埋没。徐庶的沉默,其实正是一种无声的呐喊,诉说着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与无奈。
文 | 峰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