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何在被英国殖民时期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却最终没有与印度合并?这背后既有深层次的民族问题,也有现实政治与社会因素的考量。1790年7月24日,清朝正式册封孟云为缅甸国王,中缅恢复封贡关系,这一历史事件也折射出缅甸在历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姿态。
第一,民族差异深重,文化根源不同。
缅甸虽然境内有众多少数民族,但主体民族——缅族,占据人口的六至七成。缅族与印度的主要民族几乎没有交集。印度人口结构复杂,其中以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为主。雅利安人源自中亚草原,属于白种人,向南迁徙后进入印度,并逐渐成为印度种姓制度中上层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陀阶层。在印度,他们的人口比例虽然不足半数,但地位极高。相对而言,肤色黝黑的达罗毗荼人则是印度的原住民,他们长期分布于印度南部、巴基斯坦及斯里兰卡,构成了印度社会的底层劳动人口。
而缅族的起源却与印度毫无关系。他们源自中国古代氐羌集团,是羌人南迁的分支。从外貌特征上,缅族人与汉族极为相似,而达罗毗荼人则鼻梁宽阔、体态敦实,毛发浓密,差别显著。文化上,缅族并非落后的民族,早在11世纪建立了蒲甘王朝,缔造了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留下灿烂的佛教艺术和建筑遗产。而印度则早在公元前孔雀王朝时期便已出现辉煌的文明。虽然两国都拥有悠久文化,但由于民族渊源完全不同,历史走向也迥然相异,因此难以融合。
第二,现实层面上,缅族长期保持强硬的独立传统。
缅甸历史上人口规模庞大,军力也颇为强盛。继蒲甘王朝之后,缅族又相继建立了勃固、东吁与贡榜王朝,不仅与中国多次交战,还在1767年攻灭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一度几乎吞并整个暹罗。清朝乾隆时期爆发的清缅战争,持续四年,清军损失惨重,主帅傅恒甚至病逝战场。最后中缅虽恢复了宗藩关系,但实际并非彻底屈服。
19世纪,英国为征服缅甸付出了巨大代价,连续发动三次侵缅战争,历时六十年才彻底殖民成功。然而缅族并未真正屈服,民众不断爆发起义和武装反抗。到了二战时期,德钦昂山甚至与日本合作,成立缅甸独立军,借外力驱逐英国殖民者。战后,缅甸民族情绪高涨,举国一致要求独立,自然不可能接受并入印度的安排。尤其是在印度、巴基斯坦都纷纷独立之际,缅甸人更坚决要求走自己的道路。
第三,缅甸对印度人有深层敌意。
殖民时期,英国为了操控缅甸经济,刻意扶持印度高利贷集团进入缅甸。大批农民因殖民政策破产后,只能依赖印度放贷者,陷入债务泥潭,生活困苦不堪。长期的剥削让缅甸人对印度人积累了深深的怨恨。甚至在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之时,缅甸民众首先报复的对象并非英国人,而是这些盘剥他们的印度放债人。这种社会心理,更让缅甸人坚决拒绝与印度合并。
综上,缅甸没有与印度合并,既有民族文化差异,也有现实历史原因。缅族既自视为独立的主体民族,又因殖民压迫与印度人结下深仇,在二战后民族主义高涨的氛围中,走向独立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