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洺水之战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在唐朝朝廷中日益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太子李建成的压倒性优势。这一变化令李渊心生不安。作为父亲,他深知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而太子若在军功上被李世民压制,长此以往,李家的朝廷可能会爆发萧墙之乱,国家的稳定性将受到严重威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李渊必须采取措施,帮助太子李建成提高军功,增强其威望,从而在朝廷中保持平衡。这样一来,自己也能保住皇位的稳定。
因此,当李世民提出要继续进攻徐元朗时,李渊决定将他召回长安,暂时中止他的军事行动。然而,李世民回到长安后,并未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休息,而是主动找到了李渊,向他陈述了自己收拾徐元朗的作战计划。李渊听完后,深觉李世民依然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于是决定再次将李世民派往前线。这一次,李世民所向披靡,他的军队像洪流一般席卷了徐元朗的十几座城池,徐元朗被打得狼狈不堪。连盘踞在淮泗一带的杜伏威也被李世民的威势所震慑,急忙向李渊示好,表示愿意归顺唐朝。
此时,李渊看到了局势的转机,认为杜伏威的归顺已经是李世民的重要功劳,于是迅速将李世民召回长安。李渊深知,如果李世民再继续消灭徐元朗,太子的军功便将进一步被削弱,这对李家而言并非长久之计。因此,李渊巧妙地把徐元朗的“扫除”任务交给了太子李建成,从而保持了太子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威望。
然而,李世民刚刚回到长安,突厥的刘黑闼便开始联合突厥的颉利可汗在边境地区挑起事端。起因发生在马邑,由于刘武周被突厥人击败,马邑的控制权便交到了苑君璋手中。李渊得到消息后,决定趁机收复马邑。于是,他命令代州总管李大恩和殿内少监独孤晟带兵出征。然而,由于双方沟通不畅,李大恩驻扎在新城(今雁门关西北),未能按时与另一支军队会合。没想到这一停,反倒引来了颉利的突袭,突厥军队包围了李大恩。李渊接到报讯后,急忙派遣右骁卫大将军李高迁前去增援,但李大恩最终因粮草不足被迫突围,唐军在途中遭遇了突厥的重重拦截,李大恩英勇战死。颉利见势有利,准备趁胜追击,甚至试图深入南下占领忻州,幸好被李高迁及时击退。
在这一背景下,刘黑闼再次联合突厥兵马侵扰唐朝边境。武德五年六月初,刘黑闼带着突厥军队通过高开道进入山东,开始活动,李渊立即派遣幽州的罗艺领兵前往镇压。几日后,刘黑闼来到定州,并在这里聚集了大批反叛势力,企图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唐廷决定加强军事部署,派遣淮阳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增援抵抗突厥的力量。
但随着突厥的势力不断扩张,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到了八月初,颉利再次带领大军发动了进攻,率领十五万骑兵入侵雁门关,同时派遣部队攻占原州(今甘肃平凉)。大唐王朝的边境再度陷入了烽烟四起的局面。为应对突厥的威胁,唐廷迅速做出了多项军事部署。并州方面由左武卫将军段德操和云州总管李子和(即后来的郭子和)负责抵御敌人进攻,太子李建成也被派遣到幽州道,防守原州的突厥军。而秦王李世民则领兵出征泰州,负责阻止并州的敌军。
唐廷在军事方面的准备逐渐显现成效,但突厥的压力依然不小。此时,朝廷内部有人开始提出和谈的建议,认为与其持续战争,倒不如通过和解来化解冲突。太常卿郑元琦便提出:“战则怨深,不如和利。”他认为,长期的战斗不仅会增加双方的仇恨,还会带来巨大的民生负担,不如通过支付一些赎金,换取和平。李渊听后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让其他官员提出意见。中书令封德彝立刻上奏道:“突厥众多,恃强凌弱,如果此时选择和谈,将示弱于敌,明年突厥必将卷土重来。倒不如先打败他们,再与之讲和,这样既能展现威严,又能建立威信。”
封德彝的言辞恰到好处,李渊深感认同,决定采取强硬立场。他下令李子和立即前往云中,准备迎击颉利的军队,而段德操则从夏州出发,截断敌军退路。与此同时,并州总管襄邑王李神符也带领军队在汾东打击突厥。尽管唐军在局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突厥的进攻仍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猛烈。
在多次交战后,李渊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已经难以应对突厥的强大压力,最终决定派遣使节前往突厥谈判。使节郑元踌被派遣前往与颉利谈判,提出了和平协议,强调通过恢复和亲来避免战争带来的长期损害。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李渊成功说服了颉利,突厥军队终于撤回了草原。
与此同时,刘黑闼的威胁也在唐朝朝廷的努力下得到了最终解决,李建成在这场纷争中表现出了杰出的领导能力。如何彻底平定刘黑闼的势力,成为下一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期继续为您揭晓。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