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追究东汉末年分裂为三国的根源,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刘焉,认为他是“罪魁祸首”。但从历史的深层逻辑来看,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汉室的气数已尽。刘焉只是其中推波助澜的一环,他的建议与行动确实加速了局势的崩坏,却并非唯一的元凶。
之所以历史上有不少人责难刘焉,是因为他在朝廷混乱时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建议,即著名的“废史立牧”。东汉末年,内有宦官外戚的权力斗争,外有边疆战事的困扰,加之天灾频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尤其大旱之年,民间饿殍遍地,社会动荡,最终催生了黄巾起义。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焉虽身为皇室宗亲,却看透了中央朝廷的腐朽与无能,他提出让宗亲与忠臣担任州牧,掌握比刺史、太守更高的权力,希望借此稳定地方、捍卫皇权。
刘焉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保全汉室,但现实的发展却走向了反面。过去的刺史与太守相互制衡,权力有限,难以在地方形成独霸局面。然而“州牧”制度一出,相当于赋予地方最高长官军政大权,既能征兵,也能独立理政,权力几乎不受制约。刘焉本人入主益州后,便与朝廷断绝了直接联系,成为事实上的地方割据者。其他州牧纷纷效仿,这就为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提供了土壤,加快了东汉中央集权的解体。
不过,若将三国分裂的罪名完全加在刘焉一人身上,未免失之偏颇。若论破坏力,袁绍的影响远在刘焉之上。袁绍出身显赫,四世三公,本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真正辅佐汉室重整乾坤。然而,他在政局混乱之际却做出了极具破坏性的举动——引董卓进京。其结果是何进被杀,董卓掌权,天下大乱,群雄纷起。袁绍虽一度掌握四州之地,兵力强盛,但因优柔寡断,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坐拥大势却一事无成。他的失败,不仅源于战略上的失误,更在于内心深处的野心与矛盾。
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东汉走向灭亡,三国形成鼎立格局,并不是个别人物所能左右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应当说是气数。所谓气数,既是自然界此消彼长的规律,也是王朝更替的历史必然。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是经过长期战乱,民众渴望安宁,于是出现雄主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但随着时间推移,皇室子孙逐渐失去创业者的锐气,权力斗争、奢靡享乐不断蚕食国家的根基。上层统治者剥削加重,百姓疾苦无处申诉,当内外矛盾激化,便为新的势力腾出了舞台。
东汉末年的局势正是这种规律的体现。宦官当道,皇权衰微,百姓揭竿而起,连宗亲势力也不再维护中央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哪怕没有刘焉、曹操、孙权、刘备的名字,历史仍会走向分裂,因为总会有“李操”“张备”“王权”之类的人物崛起,取而代之。换言之,东汉的覆亡,不是某个人的过错,而是王朝衰落的必然。
我是专注写原创历史的阿春,感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