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是明初最为显赫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便开始辅佐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尚在群雄逐鹿的阶段,而李善长则凭借文才和谋略,迅速成为其麾下最重要的文臣。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李善长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军政大权的核心人物,被后世称为“开国第一文臣”。
公元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次年,小明王韩林儿去世,朱元璋才真正改元,自立纪年。在这一过程中,李善长功劳卓著,被封为宣国公,任左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彼时,能够与他同列公爵的,只有徐达与常遇春两人,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之高。明朝建立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受封世袭的韩国公,在六位同获公爵的勋臣中名列第一。他不仅官位俸禄冠绝群臣,还被赐予铁券,享有免死特权。《明史》评价朱元璋曾言:“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随朕最久,供军食功尤大,当进封大国。”这不仅彰显了李善长在明初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朱元璋对他的极高评价,将他比作汉初丞相萧何。
李善长唯一的儿子更是迎娶了朱元璋的长女,由此与皇室结为亲家。可以说,在明初功臣中,他的地位尊荣几乎无人能及。然而,这份荣耀并未伴随他终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时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因被牵连进“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定罪为“知逆不举、怀两端”的大逆之徒,最终被处死。他的家族七十余口也遭遇诛连,唯有因娶公主的儿子幸免于死,被流放他地。李善长从功臣之首沦落至满门覆灭,实在令人唏嘘。
然而,李善长之死并非简单的“胡惟庸余党”案。后世学者普遍认为,他的遭遇更多与朱元璋的猜忌心理以及权力平衡的考量相关。明史记载,李善长在位时多有让朱元璋不满之举,例如恃宠骄纵、不事问候、受恩不谢、私自调兵,甚至对胡惟庸的反叛行为抱有观望态度。这些细节虽不足以构成谋反,但却不断积累朱元璋对他的怨怼。尤其是当蓝玉在北征时捕获胡惟庸与外敌勾结的使者,而李善长选择隐而不报,这使朱元璋更感到李善长可能成为新的权臣核心。倘若淮西勋贵集团以他为依托,必会动摇皇权根基。朱元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最终痛下杀手。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朱元璋出于个人恩怨与情绪发泄。李善长受宠多年,官位爵禄、姻亲关系都已达极致,朱元璋自认为对他恩遇无比隆厚,却未见李善长表现出臣子应有的谦恭与感激。徐达、汤和等人皆能谨守本分,李善长却频频越矩,这在朱元璋心中或许已是大不敬。李善长之死,或许不仅是政治算计,更是朱元璋长久压抑不满的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善长被诛二百余年后,南明弘光帝为其追谥“襄愍”,这实际上是对其蒙冤的认可。若非冤案,明朝后世皇帝断不会轻易推翻太祖朱元璋的定论。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傅友德、冯胜等功臣身上,他们被朱元璋清算,却在后代得到平反。由此可见,李善长之死并非因铁案,而是朱元璋在政治与私怨交织下的一次极端决断。
综观李善长一生,他是明初最重要的开国辅臣,既曾被推至功臣之首的荣耀之巅,也最终落得满门覆灭的悲惨下场。他的遭遇,折射出朱元璋性格中的多疑与残酷,也体现了帝王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功臣可以被尊崇,但若威望过盛,便可能成为君主眼中的隐患。李善长由极盛而转为极衰,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