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系列二十四,持续更新,欢迎关注。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湘军始终是清政府用来对抗太平军的核心力量,而湘军内部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威名的部队之一,便是由曾国藩亲弟弟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吉字营在湘军体系中战斗力位列前三,其作用不仅体现在作战勇猛,更因为这支部队本身就是曾氏的嫡系人马,几乎可以说是湘军中的“亲儿子”。安庆与南京的关键战役中,吉字营屡屡作为主力突击部队立下大功,最终也成为湘军攻克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
要理解吉字营为何能够迅速崛起,首先需要看到其编制上的优势。任何军队若想壮大,必须有足够的编制才能吸纳人马,否则即便战斗力再强,也难以以少敌多。编制不仅意味着人数的增长,更关系到粮草、军械与军饷的配给。湘军本身经费紧张,许多营系都面临“兵强粮弱”的困境,但吉字营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从安庆战役时的30营扩展到天京陷落前的120营。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若没有曾国藩在朝中的斡旋和保护,几乎不可想象。这也正印证了“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现实逻辑。
其次,吉字营在军纪方面的劣迹同样为人所诟病。史料记载,吉字营在城破之后往往大规模抢掠与屠杀,甚至成为湘军名声受损的主要原因。许多幕僚都建议曾国藩将曾国荃撤职问责,以平息众怒。然而曾国藩不仅未曾惩处,反而极力袒护,对外界批评采取回避甚至纵容的态度。如果没有兄长的力保,曾国荃恐怕早已在舆论与清廷压力下身败名裂。更有甚者,在军需供给上,曾国藩常常倾斜吉字营,使得这支部队比其他营系更快领取到粮饷口粮。除了“打草谷”自行搜刮之外,吉字营凭借这种优待稳固了战斗力,再次显示出其嫡系身份。
吉字营之所以声名赫赫,还因其聚集了大量猛将,成为湘军名将的摇篮。曾国荃麾下有“十二虎将”之称的人物群体,他们大多能独当一面。像湘军第一悍将李臣典,原隶王珍部,后归吉字营;猛将萧泗孚,原属罗泽南部,后被曾国藩调入曾国荃帐下。除此之外,还有朱洪章、刘连捷等一批骁勇善战的将领,几乎都出自吉字营。这些名将的汇聚并非偶然,而是曾国藩有意“择优补强”,将能人尽数调往弟弟的麾下,令吉字营成为湘军内部的王牌力量。
战功的背后,依然少不了曾国藩的布局与偏袒。安庆之战,吉字营担任攻坚主力,最终守得大功;天京攻陷时,曾国藩再次将这份决定性的荣耀交到弟弟手里。这样的安排若说毫无私心,实在难以令人相信。吉字营与曾国藩的关系,几乎等同于家族私军。难怪在天京破城后,最积极鼓动曾国藩称帝的,正是曾老九手下这批将领。他们希望借此实现“黄袍加身”的壮举,可惜曾国藩心知时局,不愿成为第二个赵匡胤。
然而,吉字营虽然为曾氏兄弟赢得了辉煌战果,却也埋下隐患。其军纪败坏,令湘军整体名声受损,在后续格局中,已难与左宗棠等人所率之部相比。曾国藩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胜利之后毅然裁撤湘军,看似自断臂膀,实则是清醒的政治选择。正如史书所言:“成也吉字营,败也吉字营。”曾国藩能够识大势,既借吉字营崛起打败太平天国,又及时抽身,以保全自身与家族的未来。
参考资料:《湘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