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年,南宋以称臣纳贡作为前提,和金朝达成了“绍兴和议”,实现短暂的和平。第二年,金朝按照约定释放了宋高宗的生母韦氏。韦氏归国前,宋钦宗赵桓专门赶来送行,他情感复杂地挽着车轮,请求把话带给赵构,请他能够让自己也回到南方。然而,赵桓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最终在1156年客死金境。为何宋钦宗没有获得释放?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与政治安排。
一、赵构的心思
首先,宋高宗赵构并不愿意让宋钦宗赵桓回到南方。两人确实是同宗兄弟,但政治上没有感情可讲。按史实,赵构在徽宗诸子中排名第九,母亲又长期失宠,正因为靖康之变,赵构成了北宋王室中的“唯一幸存者”,因此才坐上皇位。此后,赵构在金军压境、避难北方之际,甚至失去了生育能力,其心思显得异常复杂、充满算计。
宋钦宗赵桓在法律意义上是“法定”的皇帝人选,一旦回到南方,势必会有人推动他继位,成为新的皇帝。就算他不以皇帝自居,毕竟他还有子嗣,而高宗已经丧失生育能力,最终也可能被迫将皇权让渡给他人。这显然让赵构难以接受,因为他不愿意把未来的皇位交给与自己关系并不密切的同族后代。因此,赵构宁愿在宗室内挑选自己看重、自己心仪的嗣子来接续大统,而不是让赵桓及其子嗣回到权力核心。
二、兀术的计划
1141年,金朝的“太上皇”完颜宗干病逝,作为金太祖的第四子,完颜宗弼,也就是人们所称的兀术,实质上成为金朝最高决策者。此后,兀术直接推动与南宋的和议,双方遂达成“绍兴和议”。在谈判的实际过程里,双方不言自明地达成一个默契:只要南宋愿意对金朝称臣并纳贡,保持表面的和平,金朝就会支持赵构担任皇帝,而不会释放宋钦宗赵桓。
1148年,临近病危的完颜宗弼在死前写下遗言,设法为日后对付南宋的策略留下一份参照。遗言中他认为,如果未来无法阻挡南宋对北方的北伐,金朝就会扶持宋钦宗赵桓成为傀儡皇帝,坐镇东京汴梁。如此一来,宋高宗赵构作为弟弟的地位就会被削弱,他与兄长之间的权力争夺也会被避免。这就意味着,未来对北伐的正当性将逐渐被削弱,赵构对北伐的动机和机会将会被削弱,金朝也能维持长期的南北对峙格局。
三、钦宗的结局
事实证明,兀术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宋高宗赵构根本没有把北伐当作现实选项来考虑。他更关心在杭州的荣华富贵,极力回避北伐与战事的压力。尽管韦氏发誓回到南宋后会向赵构转告此事,希望促成钦宗的回归,但最终音讯全无。宋钦宗在金朝的生活日益艰难,不仅受到严格监视,连日常饮食都变得捉襟见肘,只能穿着简陋的衣服、勉力度日。
在完颜亮篡位、对宋钦宗的管理日益严苛的情况下,钦宗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完颜亮有意扩大战事,屈辱性地让他参加马背上的练习和打球等活动,以示羞辱。1156年,57岁的钦宗在一次打球练习中因惊恐而坠马,被金人射杀,其尸体甚至被乱马践踏。直到1161年,南宋才传来钦宗的死讯。宋高宗于是为他赐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表面上的荣誉唯有此后才得以确认。
参考资料:1.《宋史》;2.《窃愤录》
上一篇:他们记录下民间抗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