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抗战老兵营”志愿者组织记录老兵口述史、收集老照片、整理战争实物,传承抗战历史
历史记录着这样一个震撼的数字:在陕西,不到9人中就有一人走上抗日战场。他们或许是关中平原的农家子弟,或许是陕北高原的刚毅青年,或许是老年、少年、家庭妇女……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抗日军人。
2012年,一群志愿者创建了“陕西抗战老兵营”。他们穿梭于城乡之间,叩开一扇扇门,聆听一段段尘封的往事,通过记录老兵口述史、收集老照片、整理战争实物,构建起一部鲜活而沉重的民间抗战记忆库。
他们寻找的不仅是老兵,更是民族的脊梁。
探访抗战老兵
记录他们的抗战经历
唐俊(网名吕方),是“陕西抗战老兵营”早期成员之一。8月23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西安城南对他进行了采访。
唐俊是西安石油大学的老师,也是一名转业军人。2012年8月,一个偶然机会,他听到有个公益组织“陕西抗战老兵营”正缺人手开展志愿活动,他便联系加入了,同时认识了小习和王晓等几位早期的志愿者。
第一次参加关爱抗战老兵活动是在2012年9月23日,他和王晓、白琨以及两位女大学生,一起去李家村,看望老兵张林发,张老曾是远征军的军需官。探访过程中,张老讲述了远征军的故事。
唐俊有记录的习惯,每次活动会拍很多照片,会给老人录音,回去后再整理保存。刚开始没想到记录的老兵抗战经历就是口述史,但随着记录的份数慢慢增加,他觉得这些老人的经历积累在一起就会立体地反映那场远离我们的战争。
唐俊还记得2013年初去汉中探访老兵沈振华,老人当年是17路军46旅警卫团上尉连长。老人刚坐下来,志愿者就把纪念抗战的勋章(民间制作)戴在了他的胸前。看到勋章的一瞬间,老人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蓝田老兵李天仁,是一位跟日寇拼过刺刀,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抗战老兵。老人回忆说,参军后,家中寄来书信要他回家娶亲,他想了一天,说:“应战!国亡了哪有家!”当即写信回家,让家人另作打算。
商洛远征军新一军38师老兵杨德全,20岁入伍,曾和日军面对面拼过刺刀,他34岁退役,回到老家时妻子已经改嫁。
王望德,在“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下加入青年远征军207师,在云南编入鸿翔部队,这是中国的第一支空降伞兵部队。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他们作为先遣部队赴南京受降,同时作为警卫部队见证了日本战犯的死刑执行。说起这段往事,王老非常自豪。
十几年来
累计探访800多位老兵
唐俊介绍,对于老兵的身份确定,一般都是先初访老兵,确定老兵身份后再定期探访。初访老兵的线索主要有知情人联系提供、自己打听抗战老兵信息、从黄埔同学会获取信息等方式。
跟老兵见面后,志愿者会跟老兵聊年龄、入伍时所在部队、部队参加的战役、当时部队的领导人及战友等信息,更进一步确定这些抗战老兵身份。
定期探访的活动经费主要由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每人每月300元,特殊情况900元,以季度为单位发放)、抗战老兵基金会等机构提供,此外还有相当比例是志愿者自掏腰包负担。
唐俊介绍,十几年来,他们累计寻访800多名抗战老兵,不少已“归队”——老兵的离世,志愿者统称为“归队”。
>>对话
抗战历史唯有传承才有生命力
记者问,怎样看待民间关爱老兵活动?唐俊说,民间关爱老兵活动虽然草根,但比较灵活,效率高,同时也影响了很多人,使参与者内心的善得到抒发和升华。通过关爱抗战老兵,熟悉了那段历史,但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年轻人关注老兵、关注历史。
唐俊认为,关爱抗战老兵的本质是关注抗战历史,传承抗战历史,抗战历史唯有传承才有生命力。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陕西抗战老兵营举办了“抗战中的陕西愣娃暨二战单兵装备展和关爱老兵摄影展”,介绍陕籍将领、兵士及陕西多地群众在战争中勇往直前、骁勇善战、不畏强敌的英勇行为,以及军民同仇敌忾抵抗日寇空袭、抗击外侮的民族气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6年1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陕西抗战老兵营联合举办陕西抗战和单兵装备展览,使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深入了解与陕西密切相关的抗战史实。
唐俊说,感谢西安石油大学给他提供了一个平台,给学生讲述抗战历史。从2018年起,作为志愿者,每年两次给学生开设抗战历史讲座,让红色记忆在代代讲述中扎根。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魏光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