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战役进入关键阶段,中野部队被指派在宿县地区展开突破与攻坚。面对城垒坚固、后勤补给紧缺的现实,外界不禁关心他们的重武器究竟有多少、能否发挥应有的火力效用。战场上,炮火是否充足常常直接决定攻坚节奏和成败走向,因此这一问题成为当时内部讨论的焦点之一。
据史料记载,整支中野的重武器配置看起来并不豪华:野炮仅两门;山炮为42门,弹药大约两百余发;步兵炮四门,弹药十余发。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些数字似乎并非部队对外公开的真实全面数,炮兵干部和炮手们默默将事实隐瞒下来,留下的是他们在战地能扛就扛、能运就运的坚实印记。传言称,这些炮具与弹药并非凭空现成,而是炮兵干部和操作者在极端条件下,背着行军的疲惫与危险,从大别山扛扛拉拉、隐蔽运输而来,才勉强保留到战斗时刻的证据。
为何中野的重炮,竟连华野的“零头”都算不上?原因并非单一。核心在于他们在进山开路、长途长线行军的艰苦斗争中,重武器几乎被耗尽、损失殆尽。大别山的征途极为艰险,物资运输与保管条件极差,原本应有的炮兵装备随行途中多次被迫减员、减载,最终在进入平原作战环境前,留存的重武器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随后的城防攻坚需求。
但攻坚坚城,难道就一定没有炮火的支撑吗?显然不是。毕竟不是当年土围子的简单对垒,现代化程度的进步要求更强的火力覆盖与打击效率。陈毅在实地询问刘昌毅的困难时,刘昌毅坦言:若炮弹充裕,就应增添几门炮来加强火力。陈毅听后毫不犹豫地回应:“我去三野调拨资源,尽力满足你的需求。”两人之间的简短对话,体现出最高层对前线急需的直接回应与调度效率。
于是,主攻方向的小东门获得了强化火力的机会——从华野调来的六门榴弹炮被增援到现场。此举不仅提升了前线的压制火力,也让炮兵部队在射击序列、弹药分配以及协同作业方面得到更有效的组织和协调。火力的增强,伴随着指挥与协同的同步推进,为随后阶段的攻势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
16日,宿县最终解放,歼敌一万三千余名。毛主席在11月23日庆祝歼灭黄百韬十个师的伟大胜利的电报中,提及对徐、蚌两地被阻断、使徐州陷入孤立这一情势的估计,指出当时的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华东与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后,合力攻占宿县所致。这一评价折射出战区战局的整体变化,以及中野与华野协同作战在战术层面的直接效果。
关于当时的重武器差距问题,著名作家陈冠任所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对中野与华野在重武器配置上的差距做了系统记述。该书在出版后成为年度畅销书,并曾一度跻身中国军事图书热卖榜的前列,在学术与大众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对这一时期火力与装备对比的梳理,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战场上“火力不对等”背后隐藏的艰难与英雄气概,以及战斗人员在极端条件下展现出的极强韧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