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既然实现了统一,就必须通过制度来维持庞大政权的运作。秦始皇在治国理念上采纳了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的主张,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因此,秦朝的法律体系极为细密、森严,不仅在巩固中央集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使普通百姓承受了极重的负担。
之所以说百姓痛苦,是因为秦律极为严苛,还保留了自商周以来许多残酷的刑罚。例如膑刑(割去膝盖骨)、刖刑(砍断双脚)、宫刑、腰斩、枭首、戳尸、车裂以及夷三族等,这些血腥的手段让百姓动辄担惊受怕。稍有差池便可能遭受惨烈刑罚,怨声四起,成为秦王朝迅速走向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们传统的认知里,秦朝就是一个因法律过度严厉而令人窒息的时代。然而,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让世人对秦律有了新的认识。这批竹简中竟然记录了一条出人意料的法律:凡是身高不足六尺的人,可以免于坐牢。这一发现颠覆了过去人们对秦律的单一理解。
竹简里甚至保存了两个具体案例。第一个案例讲述了一位农夫,因为疏于看管,导致家里的马踩坏了邻居的庄稼。按照秦律的惯例,这样的行为理应受到相当严厉的惩罚。但最终判决显示,由于该农民身高不足六尺,他被当庭释放,不需承担任何刑责。第二个案例则与婚姻有关:一名已婚女子背着丈夫擅自改嫁他人。按照古代礼法,女子改嫁几乎是不可饶恕的“恶行”,往往会遭到严惩。然而,竹简却记载,由于该女子身高不达六尺,她同样免于处罚。只是前提条件是,她的前夫并未事先向官府报备婚姻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朝会制定这样看似奇怪的法律?答案在于秦始皇在推行大一统后遇到的现实困境。要在全国范围内准确登记户籍,分清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各地风俗、度量衡差异巨大,统一管理并不轻松。因此,秦始皇索性用身高来划分成年与未成年,以六尺为界线。
根据秦代的度量衡制度,一尺约合0.23米,六尺折算下来大约是1.4米。当时的人口在十五岁左右大多能长到这一身高,于是就把超过六尺的群体视为成年人,而不足六尺的群体则按未成年人看待。虽然这种方法并不十分科学,但在当时条件下,却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权宜之计,间接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
从整体上看,秦朝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很多举措都带有试验性质。无论是“以法治国”的法家思路,还是通过身高来划分成年的制度,都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是因为有了秦朝的探索,后来的历代王朝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与完善,从而使法律制度逐渐趋于成熟。可见,秦朝不仅仅是铁血与高压的代名词,它在法治和制度探索上也留下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