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苏轼在杭州当官那阵子,每到三伏天就爱琢磨些新奇吃食。有回他跟友人在西湖边纳凉,看着湖里的荷叶上滚着水珠,突然拍手说要弄个解暑的好东西。结果就用刚挤的牛奶,拌上自家酿的醪糟,装在瓦盆里搁在冰窖存着,过了大半天取出来,居然凝得结结实实的。
杨万里后来写过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说的就是这种冰酪。你别说,那时候既没有冰箱也没有空调,能吃到带着奶香的冰品,想想都觉得奢侈。不过这冰可不是随便就能得的,朝廷专门有个叫 “冰井务” 的机构管藏冰,每年冬天凿了大块的冰藏在地窖里,到夏天再拿出来用。据说光京城的冰窖每年就能存上万斤冰,可普通人哪能随便用啊,都是先紧着皇宫和大官们。
其实吧,宋朝人喝的饮品可比现在想象的丰富多了。街上叫卖的 “凉水” 根本不是白开水,全是些荔枝膏水、杨梅渴水这类果汁饮料,贵一点的还有加了药材的 “药冰水”。最火的还得算紫苏熟水,连宋仁宗都点名说这是最好的汤饮,做法倒简单,把紫苏叶烤干了泡水喝,据说消暑又提神,跟现在的网红奶茶似的。
李清照晚年病中还自己煮 “豆蔻熟水” 喝,在词里写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这股雅致劲儿,估计也就宋朝文人能琢磨出来。但老百姓有老百姓的乐子,到了夏天,街头巷尾全是卖冰的小贩,吆喝着 “冰雪凉水嘞”,有钱人买整块冰回去镇水果,普通人买碗掺了冰的甘草汤也能解解暑。
说回那冰酪,刚开始确实是宫廷里的稀罕物,叫 “冰酥”,得用新鲜牛羊奶慢慢熬。后来苏轼他们这些文人琢磨着改良,用醪糟代替部分奶,既省了成本,味道还更清爽。你想啊,苏轼这人本来就爱吃,在黄州发明东坡肉,在惠州夸荔枝好吃,到了杭州琢磨出冰酪,一点不奇怪。
那时候北方还有专门靠藏冰卖冰过活的人家,杨万里诗里写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可见这冰块生意有多重要。到了南宋,都城迁到临安,冰块更金贵了,反倒催生了更精巧的冷饮做法。《东京梦华录》里写盛夏时节,富贵人家 “雪槛冰盘,浮瓜沉李”,就是说用冰镇着瓜果,再配上冰酪,那排场可不比现在的冰淇淋派对差。
不过说真的,那时候能吃上一口冰酪,可比现在吃哈根达斯有面子多了。毕竟冰块难得,牛奶也金贵,普通人家也就夏天偶尔买碗冰镇果汁解馋。也就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连冰块都能成生意,文人还能跟老百姓一起琢磨怎么把冷饮做得更好吃。
你说苏轼当年拿着自己做的冰酪给朋友尝,会不会有人调侃他 “子瞻兄这手艺,怕是要抢了街头卖冰人的生意咯”?要是真能穿越回去,我倒想尝尝那醪糟做的冰酪,再配上碗紫苏熟水,感受下大宋的夏天到底有多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