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之后,中国战局出现了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局面。按常理,主席本应让离白崇禧集团最近的二野或三野迅速出击,彻底歼灭这支国民党最后的王牌主力。然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让西线的林彪所率四野与中路的刘伯承二野交叉作战。林彪的四野被指定为主力,专门负责对付桂系,而相对靠东的刘伯承二野则采取大迂回战略,转而进军西南。主席为何要“舍近求远”,而特意安排林彪出手?难道真是因为担心粟裕或刘伯承无法战胜白崇禧吗?
实际上,从历史战绩来看,粟裕、刘伯承与白崇禧之间的交锋背景并不相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三野)与桂系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几乎没有直接碰面。粟裕主要转战山东、华东,而白崇禧则固守中南,两者虽都名震一方,却未曾正面交手。但若论兵力,粟裕的三野一向压过桂系。渡江战役时,三野兵力多达65万人,而白崇禧手中能掌握的部队,除去桂系嫡系10万人,其余不过是勉强拼凑的杂牌与中央军,渡江之后总兵力不足25万。桂系虽以“钢7军”等少数精锐自豪,但在华野虎狼之师面前,结局几乎注定难以避免重蹈黄百韬的覆辙。
再看刘伯承二野。抗战胜利后,刘邓大军一度是全军最强劲的战略力量,刘伯承足智多谋,邓小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参谋长李达又堪称“活地图”,使得中野(二野)战斗力极为强悍。更重要的是,刘伯承与白崇禧在战争中有过六次交手,互有胜负。早年大别山时,刘伯承因丢失重装备而不得不避战,甚至差点在北向店被胡琏擒获;但随着力量恢复,他逐渐扳回劣势,第三次交锋就成功阻击白崇禧援军,让王近山轻取襄樊。此后在豫西鏖战、淮海战役以及渡江行动中,刘伯承步步压制,使“小诸葛”的优势荡然无存。渡江之后,二野拥有35万身经百战的精锐,远非白崇禧25万杂牌能敌,完全具备独立歼灭桂系的实力。
既然三野和二野都能击溃白崇禧,为何主席偏偏要林彪的四野出手?答案在于全局战略分工。早在大整编时,四大野战军的任务已被明确定义:一野负责西北,二野主攻西南,三野进军华东和东南沿海,而四野则承担中南两湖、两广的解放任务。渡江之后,三野直取江浙沪,二野切入江西南昌,准备西进,而林彪的四野则自湖北南下,兵锋直逼广西、广东,与白崇禧的桂系形成正面碰撞。这一布局不仅符合地理分工,更为后续的全国解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主席之所以安排林总专打桂系,还有更深层的考虑。林彪是湖北人,战后可稳住中南局势;刘伯承则是四川人,熟悉西南人情地理,更能在川渝发挥影响力。正因如此,西南93万敌军中,仅18天就有超过一半选择起义,几乎兵不血刃。这正应了《孙子兵法》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白崇禧自诩“小诸葛”,却始终未能参透这一境界。主席的用兵谋略,不仅让战局迅速明朗,更大大缩短了解放全国的进程。
由此可见,主席并非质疑二野、三野的能力,而是从国家战略出发,统筹全局。林总四野打桂系,刘伯承二野进西南,粟裕三野控制华东,最终实现南北呼应、东西并进。这种宏观布局,既保证了军事胜利,也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