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蓝玉,是明朝开国初期一位极具勇武的将领。他在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智勇双全,长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与信任。初时他被视为朱标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残余势力的重要辅佐;朱元璋曾将他与卫青、李靖相提并论来称赞,甚至封他为凉国公。然好景不长,太子朱标死后,蓝玉的命运急转直下。朱元璋以谋反之罪将他处死,并对其皮肉进行剥取,公示示众,以警示四方。关于为何他会被处死,以及那张皮囊最终去了何处,历史留下了无数传说与猜测。
蓝玉在军事上最为人称道的是捕鱼儿海之战中对北元的横扫,战果显赫,让他的威名传遍大江南北。之所以得到最高褒奖,源于他在战场上的果断判断与灵活机动,以及善于与同僚协作的统帅风格。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极高,将他视作可与卫青、李靖相提并论的英雄,并封他为凉国公。他还是常遇春的妻弟,太子妃的娘舅,因而地位显赫。原本他确实是朱元璋为确保朱标继承大统、彻底铲除北元残余势力而培养的得力助手,然而命运在太子死后突然变了味道。
蓝玉之所以最终走向覆灭,主要有两大因素。首先,他功高自傲,私自养育庄奴与义子,借势横行霸道,甚至侵占土地、扰乱田租,行为放纵,恣意妄为;其次,他口无遮拦、爱在军中炫耀权势,不听从朝廷和君命,骄横自大,因而触怒了朝廷与皇权的平衡。其次,太子朱标之死成为导火索。朱元璋原本为接班人布局了一支强大的武将集团,以确保大一统的稳固与对北元的控制。但朱标的逝去,使得皇长孙朱允炆还幼,朱元璋担心他无法驾驭这批战功卓著的武将,于是下令清洗,逐一铲除或收编这支集团。蓝玉在朱标在世时,虽然有小毛病,朱元璋也以批评教育为主,但一旦朱标去世,昔日容忍便化为对他的严厉打击。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等人揭发蓝玉谋反。供词称他密谋借朱元璋征田之机发动叛乱,意图在掌权之时翻天覆地。朱元璋遂下令处死蓝玉,抄没其家产,连累三族,并扩大连累范围,涉及人数约一万五千余人。处死之后,蓝玉的尸体及其皮肤被剥下,草实并公开示众,用以警示后人。
至于这张皮囊的归宿,史料记载留有争议,但常见说法是最终被送往蜀地的朱椿身边。朱椿是蓝玉之婿,蜀王妃请求强烈,朱椿便向朱元璋请示,请求就地安葬这张皮囊,得到皇帝许可。于是蓝玉的皮囊安置在蜀地,以示对这位前辈的纪念。明朝初年的风雨岁月里,蓝玉这位一代名将的命运,终究在权力的博弈中走向残酷的收场,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