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 “中国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迪丽瓦拉
2025-10-01 15:33:02
0

编者按:

为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艰辛历程,铭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联合推出《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展览撷取相关珍贵档案、图片,讲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埃德加·斯诺、海伦·福斯特·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詹姆斯·贝特兰、杰克·贝尔登、瓦尔特·博斯哈德、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罗曼·卡尔曼、汉斯·希伯、霍尔多·汉森、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哈里森·福尔曼、冈瑟·斯坦因、莫里斯·武道、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西奥多·怀特等16位外国记者走进红色根据地,走向抗日最前线,探究中国革命和抗战真相的故事,以“他者”视角展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他们撰写的新闻报道和著作,如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坚持敌后抗战、进行“人民战争”的情形,击碎了国民党污蔑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谎言,佐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事实。

从今天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推出系列文章,讲述16位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抗战故事。

原标题:第一位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

“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

——埃德加·斯诺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逐步站稳脚跟、扩大根据地,高举起团结抗战的旗帜。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抗战的诸多疑问,决心前往荒凉的西北高坡探寻红色中国的真相。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到达陕甘宁苏区,成为第一个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他将自己在陕甘宁苏区的见闻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中译名《西行漫记》),1937年10月后相继在英美出版发行,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新闻封锁,中共在抗战中的巨大潜能和作用开始引起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

“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

1928年,埃德加·斯诺来到他整个环球旅行计划中的一站——中国上海,立刻被古老的“东方魅力”深深吸引,由此在中国一待就是14年。1931年开始,通过与宋庆龄、鲁迅等人的交往,斯诺对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产生了深切的关注。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北平学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斯诺与北平学生素有来往,他同情中国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不仅走上街头加入游行队伍,还利用自己外国记者的特殊身份,将游行的真实情况撰文报道给美国纽约的《太阳报》,为爱国学生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1931年埃德加·斯诺与宋庆龄在上海孙中山故居

1936年春,中共中央通过上海特派员冯雪峰联络到宋庆龄,希望她能够推荐一位公道的记者前往陕北实地考察苏区情况。在宋庆龄的帮助下,6月初的一个午夜,斯诺孤身踏上了由北平开往西安的火车。他决心“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带着无数疑惑,出发了。在西安的西京宾馆,斯诺见到了前来接头的一位自称姓王的牧师(即“红色牧师”董健吾),在王牧师的安排下,斯诺穿越封锁线,进入了被当时的世界认为极其危险的“红色领土”。

“中国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7月9日,斯诺在陕北安塞白家坪见到了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斯诺说:“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周恩来亲自帮斯诺制定了一个为期92天的采访计划。很快,斯诺在保安(今志丹县)见到了毛泽东。斯诺观察到,毛泽东的生活和普通红军战士没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仅有的一顶蚊帐算得上是最主要的“奢侈品”。在数次彻夜长谈中,毛泽东向斯诺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出生和成长经历。斯诺将访谈的内容写成《毛泽东访问记》,1936年11月14日开始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连载,这是有关毛泽东身世与言论文章的首次公开发表。该文所配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头戴红星八角帽的经典照片,1937年1月被美国《生活》周刊转载,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1937年1月25日,美国《生活》周刊刊登毛泽东照片,照片右下方写着一行字:“毛,这是他的名字,他的人头价值25万元。”

通过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以及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将领的接触,斯诺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共产党吹响中国“抗战之声”

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表达了对抗日战争胜利前途的坚定信念。他说,中国人民是不会向日本帝国主义屈服的,必将全力以赴应对侵略者的挑战,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人民。当斯诺问起“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毛泽东明确地回答道:“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我们的成功: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毛泽东还表示,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实现,战争会是很长久的,但到最后,日本还是要被打败。

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的引领下,红军战士坚信抗战必胜,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一群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国人,正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情,并因此充满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斯诺被红军战士们所展现出的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震撼。1936年8月,在宁夏预旺堡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驻地,斯诺拍摄到一位全身戎装、吹响冲锋号的红军司号员,在嘹亮的军号声中,斯诺相信,“在中国西北山沟里吹响的是中国抗战的号角,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遂将照片命名为“抗战之声”。

斯诺在预旺堡拍摄的红军司号员,他身边的旗子上写着“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随着《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外影响力的扩大,斯诺在中国的行动也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密切监视和限制,他想再次前往陕北变得异常困难。1939年9月,斯诺以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前往延安,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在交谈中,毛泽东分析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对国际局势作出了准确性惊人的预判,正确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前景和抗日战争的走向。

1939年8月重庆卫戍总部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报告斯诺在重庆活动情形的密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941年,因报道皖南事变真相,斯诺被迫离开中国,但他关于红色中国报道的影响力,并未因此而减弱。2009年,斯诺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

(本文作者:李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皇帝以开创盛世或惠及民众而留名,但在数不清的君主中,总有一位被后人公认为清白...
原创 张... 张学良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首先他的身份,地位,和实力都不简单。当时曾经的东北王三十万东北军队,有...
中国唯一一条“受降路”,在河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历经14年的浴血奋战,最终,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
北京出版集团推出14种抗战主题... (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记者 盛丽)记者近日获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原创 赵...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叙事中,关羽与赵云两位都是蜀汉的核心猛将,备受人们瞩目。尽管他们同为蜀汉的横...
原创 朱... 在许多人眼中,朱元璋身边汇聚的那批能干之士如同一支天衣无缝的团队,似乎难以置信。但凡事若能细看背后的...
原创 可... 人们谈起项羽,常把他描绘成气势如虹、所向披靡的猛将,擅长用兵与判断战机,似乎没有真正的对手。然而,垓...
原创 唐... 古往今来,自秦朝以来至清朝,历代超过五百位皇帝,大多都出身于权贵之家或有显赫背景的家族。那些能够开创...
原创 朱... 翻阅历史,你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每当帝王降生之时,史书上总会附上一些所谓的“奇异景象”。古人称...
原创 满... 在一个朝代被推翻之后,大多数贵族都会选择隐姓埋名过着最普通的生活,就是害怕麻烦找上自己——他们担心卷...
实践ing | 深耕红色保山·... 深耕红色保山 续写红绿新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83年前,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
【民建先贤抗战故事(24)】陈... 民建先贤抗战故事 药品无声 使命有光 陈铭珊:(1916-2003),浙江萧山人。1952年参加民建...
走近巴彦汗日本关东军毒气实验场... 本文转自【新华社】 巴彦汗日本关东军毒气实验场遗址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草原深处,是日...
原创 两... 在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中,《旧唐书·列传第十五》提到:“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
原创 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既然实现了统一,就必须通过制度来维持庞大政权的运作。秦始皇在...
原创 日... 你有没有想过,在那个以发达和秩序闻名的国家日本,也一样有穷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在日本生活的底层...
原创 水... 在谈起梁山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些豪情万丈、仗义疏财的江湖人物。他们的名字早已家喻户...
历史知识里的山东抗战故事:及时... 海报新闻记者 姜洋 赵鹏程 张轶菲 报道 由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承办的山东抗战历史知识竞赛正在火热进...
原创 清... 谈及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往往被归因于慈禧太后在宫廷中的权力巩固与博弈,若当...
原创 明... 历史上的蓝玉,是明朝开国初期一位极具勇武的将领。他在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智勇双全,长期深受朱元璋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