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自秦朝以来至清朝,历代超过五百位皇帝,大多都出身于权贵之家或有显赫背景的家族。那些能够开创王朝的少数人,通常也多是部族领袖或在乱世中凭借实力崛起的人物。即便是刘邦,在起事之前至少也是军伍之中磨炼过的士卒,而刘秀则曾在长安的太学中求学,可见他们虽不是世袭贵胄,但仍非真正意义上的寒微百姓。然而若论起真正卑微出身却能坐上皇帝之位的人物,朱元璋固然广为人知,但在历史长河中,其实也不止他一人。例如后赵的开国者石勒,本是身份卑下的奴隶;而蜀国的奠基者王建,更是一个从市井无赖成长为一代君王的传奇人物。
王建,字未知,乃许州舞阳(今属河南舞阳)人。据说他的祖上不过以卖煎饼为生,家境清贫,世代无显赫声名。少年时期的王建并不安分,他常常干些偷牛宰驴、私贩盐铁的小勾当,因此在乡里人眼中,他不过是个无赖之徒。因其在家中排行第八,人们讥讽地称他“贼王八”,这一外号伴随了他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父亲去世后,王建独自找了一块无人认领的荒地埋葬,但奇怪的是,他始终无法将父亲的棺木安置妥当。恰逢有一位道人路过,指着那片土地说:“这里是帝王的风水之地,岂容凡人骨骸安眠?”王建起初嗤之以鼻,不信所谓天命,但最终仍费尽心力才将父亲下葬。他当然想不到,数十年后竟真的在此应了“帝王之兆”。
青年时期的王建与好友晋晖一同在许昌盗窃,被官府缉捕。他们一度藏身古墓,然而最终还是被擒。王建因长相清秀、眉目间透着不凡气度,被狱吏觉得不像寻常盗贼,竟侥幸获释。此后他逃入武当山,隐匿于深山之中。在那里,他遇到一位四处云游的和尚,名叫处洪。二人交谈甚欢,处洪劝他莫要虚度光阴,应投军立功。王建深以为然,遂与晋晖一同投身忠武军,不久便因机敏勇武受到军中长官杜审权的赏识,两人由此跻身“忠武八都”之列。
自此,王建的仕途逐渐展开。他先是得到宦官田令孜的提携,随后因平叛立下赫赫战功,唐僖宗嘉奖其功劳,封其为壁州刺史。自此以后,王建的地位日益上升,先后出任利州刺史、永平军节度使、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官至检校司徒,最终被封为琅琊王、西平王。景福元年(892年),当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归降后,王建趁机掌控巴蜀,并迫使唐昭宗册立其为蜀王。因对后梁朱温极为不满,他在成都另立国号,称“大川”,后改元武成,并制定《永昌历》,由此建立了前蜀政权。
虽然出身卑微,王建在治国理政方面却表现出不俗的才能。在巴蜀时期,他广纳贤才,不拘门第,特别提拔出身寒微之人,使一大批贫苦子弟得以施展抱负。他重用杜光庭、僧人贯休为国师,后又任用著名词人韦庄为宰相,使蜀国的文化与政治都有所提升。王建对个人出身从不设限,这一做法使得蜀国一度呈现繁荣景象。
然而,王建天性多疑,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而造反,他在位期间大肆削权,甚至不惜杀戮功臣。这样的手段虽巩固了政权,却也使朝堂人心惶惶,导致政治氛围愈加沉闷,埋下了前蜀走向衰亡的隐患。光天元年(918年),王建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尽管他晚年猜忌过重,失误频频,但在他统治的十二年间,仍积极兴修水利、鼓励农耕,使巴蜀百姓数十年得以安居乐业,免受兵燹之苦。
回首王建这一生,从市井无赖到开国之君,堪称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试想当年那个执意要将父亲葬于“天子之穴”的少年,岂会料到三十年后自己竟真成了一国之主?那些曾讥笑他“贼王八”的乡邻,恐怕也想不到日后会为这位昔日无赖效命沙场。历史的变幻,往往就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而王建正是其中最生动的例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