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李自成缺乏治理国家的实际经验。相比之下,刘邦和朱元璋在建立政权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可以据以支撑的根据地。刘邦多在汉中安营扎寨,朱元璋则在江南奠定根基。根据地的大小并不关键,关键在于对这片疆土的治理能力,因此像在一个小型国家的层面上建立起完整的统治体系。正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说,两位先贤从这些经验中积累了治理国家的技巧,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各类官职的人才,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政府机构。
而李自成经过十多年起义,长期以游击和机动战术为主,流动不定。有人说“吃他娘,穿他娘,早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样的口号确实曾经振奋人心。但若仔细推敲,数十万的军队要吃要喝,若不纳粮,补给到底靠什么?当然只能靠掠夺:抢富户、夺山寨、打官府、抢藩王。一个富裕的藩王其府上可能藏有大量金银,足以让一支军队维持一年之久——问题在于一年之后呢?全国又有多少这样的富裕藩王可以继续供你掠夺?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没有完善的征税体系,也就没有稳定治理民众的经验。虽然他带兵进京相当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望风而降,但一旦进入北京,面对一个需要长期治理的国家,他却突然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短板。
所谓的“拷掠”政策,常被人诟病,其实是“闯王不纳粮”策略的另一面。若不向平民征收粮食和税赋,就只能向原明朝官员搜刮钱财。官员、富户、百姓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被拷打致死的官员,可能恰恰是另一个贫民的亲人朋友。广泛的囚禁、酷刑,甚至死刑,势必引发广泛的恐惧与不安。靠拷打官员“追赃”来获得再多的钱财,也无法维持一个国家的长期统治。李自成也许看出了这一点,但要解决却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直到登基称帝,李自成仍然像一个游击队头领,尚未完成向国家领导人的转化。他手下的文臣武将,要么被权力边界束缚,要么仍带着原先的土匪习性,尚未形成治理国家的完整体系。这并非一个理想时代的“小国寡民”心态所能解决的问题。明末的形势需要高效且稳定的政府支撑,若没有一个健全的行政体系,甚至根本没有政府,李自成的统治注定在制度层面难以维持下去。
顺带说两句看似冷峻的话:军纪败坏或许还有机会整顿,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对女性的掠夺。强夺妇女虽然不是唯一的问题——历史上朱元璋的后宫佳丽如云,恐怕也并非全然自愿跟随——难道其中没有被迫之事?再看刘邦的戚夫人、薄姬等,历史上也难免有被掳取之事。归根到底,国家大政上的失策,才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原因。